蛇夫座RS

蛇夫座RS

蛇夫座 RS(RS Oph)是在蛇夫座距離地球大約5,000光年的一顆新星,它在寧靜階段的視星等大約12.5等,曾在1898年、1933年、1958年、1967年、1985、2006年爆發,平均亮度達到5等。大約每20年,從紅巨星吸積在白矮星的材料就足以在表面產生熱核爆炸。白矮星在紅巨星擴張的大氣層內循著軌道運行,以吸積盤集聚紅巨星的大氣至白矮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蛇夫座RS
  • 外文名:RS Ophiuchus 
  • 距離:大約5,000光年
  • 發現時間:1985、2006年
1898年爆發,1933年爆發,1967年爆發,1985年爆發,2006年爆發,

1898年爆發

他在1898年的爆發,事實上未被發現,而是在發生幾年之後才被注意到。威廉敏娜·佛來明在亨利·德雷珀的紀念相簿中發現一顆光譜類似新星的恆星,並在1904年宣布這是一顆潛在的新星。這個判斷在1905年被愛德華·皮克林證實,之後安妮·坎農認定蛇夫座 RS可能在1898年達到最大亮度。

1933年爆發

1933年的爆發是在義大利波洛尼亞的Eppe Loreta最先發現的。Loreta 在觀察蛇夫座 Y時,注意到在蛇夫座 Y西南50弧分有一顆亮星,對這個亮星的光度偵測,得到了蛇夫座 RS第二次爆發的紀錄。幾天之後,Leslie Peltier(P)在對變星做例行的檢查時也獨立的發現這顆新星。

1967年爆發

1967年的爆發再度是Cyrus Fernald (FE)首先偵測到的,但是相信他未能在早期的最大光度時觀測到。同一天的夜晚,在德國漢堡的Dr. Max Beyer (BY)觀測到它的光度是6等。由於有6小時的時差,因此相信Dr. Beyer是第一個提出報告的觀測者。

1985年爆發

在1985年1月,加拿大安大略彼德波羅的沃倫·莫里森發現蛇夫座 RS再度爆發,最大亮度達到5.4等。

2006年爆發

在2006年2月12日一次新的爆發發生,光度達到4.5等,並利用這次機會進行了不同波長的觀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