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寶劍

蚩尤寶劍

蚩尤寶劍乃南方上古大神蚩尤所配之劍,劍中帶有煞氣,一般持劍者無法駕馭,每把劍都有主人也都有繼承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蚩尤寶劍
  • 別名:蚩尤劍
  • 特點:劍中帶有煞氣
  • 記載書籍:《國語·晉語》
  • 劍主:蚩尤
炎黃子孫,成語解釋,炎黃子孫之義,

炎黃子孫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關中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傳說中的幾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連蠻、夷也被納入這個系統。後世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幾乎所有的姓氏都將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而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
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這個觀念隨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更加廣泛地流傳。清末反抗滿族統治的早期革命黨人,即用“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做口號取得漢人的支持,激進的革命派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而溫和的改良派則認為“我國皆黃帝子孫”。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蠶食,包括少數民族人士[1]在內的有識之士號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在面對外國強敵侵略而處於亡國亡種的危機下,“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的概念,成為以祖先崇拜為基本文化的中國人構建民族凝聚力的符號。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的稱謂在抗敵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2][3]在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全體中國人皆為炎黃子孫已成為共識。

成語解釋

【成語條目】炎黃子孫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解釋】炎黃: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的後代。指中華民族的後代。
【典故】
在有關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明了車、船、鍋、鏡子,製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制定甲子,岐伯寫了醫書。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併。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中華兒女
【參考文獻】
1比如,滿族貴族盛昱稱:“起我黃帝胄,驅彼白種賤,大破旗漢界,謀生皆自便。”
2 國民政府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中指出:“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
3中國共產黨在給中國國民黨的電報中稱:“我輩同為黃帝子孫,同為中華民族兒女,國難當前,惟有拋棄一切成見,親密合作,共同奔赴中華民族最後解放之偉大前程。”

炎黃子孫之義

1.炎黃二部族聯合,占據中原地區並不斷繁衍,形成華夏主體,炎帝,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2.炎黃的文化文明影響了周圍的部落,使它們不斷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雛形。
3.“炎黃子孫”現在泛指中國人,包括56個民族,以及散居於世界各地的華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