虷

虷,漢語三級字,讀作虷(hán或gān),讀作虷(hán)時古代指孑孓,蚊子的幼蟲。讀作虷(gān )時〈古〉乾犯,冒犯,觸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虷
  • 拼音:gān,hán
  • 部首:蟲
  • 倉頡:LIMJ
  • 筆順:251214112
  • 部外筆畫:3
  • 總筆畫:9
  • 釋義:蚊子的幼蟲,即孑孓
  • 五筆86:JFH
  • 五筆98:JFH
  • 四角號碼:51140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 U+8677
現代釋義,古籍釋義,

現代釋義

虷hán
古代指孑孓,蚊子的幼蟲。
虷gān
〈古〉乾犯,冒犯,觸犯。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胡安切《集韻》河乾切,𠀤音寒。《莊子·秋水篇》還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注》虷,井中赤蟲也。
《正韻》居寒切,音乾。蟲侵物。《類篇》犯也。《前漢·鮑宣傳》白虹虷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