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音頻搖擺技術

虛擬音頻搖擺技術

虛擬音頻搖擺技術描述的是兩個特製的音頻,分別從兩個揚聲器發出,各自從相對的方向傳輸到人體的一個耳朵,而給大腦造成單一音頻在兩耳間搖擺的感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虛擬音頻搖擺技術
  • 外文名:Virtual Hammock
  • 研發者:Dr.Michael Larson
技術特色,聲音辨別,舉例,

技術特色

不同於簡單調節兩耳各自聽到的音頻的幅值的方法,既通過增加一個通道的音量同時降低另外一個通道的音量來產生音頻的變化,虛擬音頻搖擺技術採用的是兩個通道的相位差產生的音頻波動效應。這個帶有相位差的雙通道音頻,被腦幹的內側上橄欖,也就是大腦中根據雙耳傳導聲音信息的時間和強度差,與蝸腹側前核共同參與聲音的空間定位的神經,認為是來自於單一聲音源而不是兩個音源。任何在特定頻率範圍內的音源都可以用來產生這種虛擬音頻搖擺效應【1】。例如雙耳音頻效應,就是在雙耳中播放不同頻率的正弦波,從而形成聲音在兩耳間波動的效應。而在兩耳間播放不同頻率的方波,則會形成咔噠聲在兩耳間波動。

聲音辨別

聲音信號產生的電化學脈衝,在通過聽覺神經傳輸到大腦皮質助理之前,需要經過內側上橄欖核;內側上橄欖核中的神經網路在聲音信號經過時,則判別出聲音從哪個耳朵進入及其方向;也就是說,內側上橄欖核中的神經網路在聲音到達大腦皮質之前,潛意識的參與聲音的空間定位,這也是為什麼人體能夠先識別聲音的方位,然後才辨別出聲音的類型、特徵等。
聲音信號具有時間和空間性,因此總是先到達較近一隻耳朵,再到達較遠的一隻耳朵。聲音在聽覺神經中產生的脈衝信號在傳到腦幹處理之前,先傳輸到聽到聲音的耳朵的對側的上橄欖核;而如果聲音來自於跟兩耳距離一致的音源,例如正前方或者正後方,那么就傳輸到上橄欖核的中央區域,這樣聲音信號在上橄欖核中的交叉處理就幫助人體的神經系統潛意識的定位聲源的方向,而不需要大腦皮質的介入。
虛擬音頻搖擺技術,就是通過有意改變兩耳各自聽到的聲音的幅值,從而達到調節脈衝信號到達上橄欖核的不同交叉位置,使人體產生聲音在兩耳間搖擺的效果【2】。

舉例

可以採用下面的例子說明,採用一組262HZ頻率的正弦波聲音,也就是鋼琴上中間C的聲音,和一組260Hz頻率的正弦波聲音。這兩種聲音單獨播放到各自的一隻耳朵,兩耳聽到的都是頻率恆定的單調音。但是,當把兩個頻率的聲音分別從兩個耳機播放,同時播放到各自的一隻耳朵時,大腦聽見是有節奏的脈衝。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聽到的這個節律脈衝不是並不是我們的任何一隻耳朵所聽見的。這種情況類似於用兩個揚聲器,一個播放262Hz的聲音,一個播放260Hz的聲音,而這兩種聲波在空氣中相遇,產生干涉,形成C鍵音在空氣中波動。實際上這兩個情況是有本質區別的。後一種情況是我們的兩隻耳朵聽到的是同一個有節律波動的C鍵音,也就是說音源就是這個波動的C鍵音;而前一種情況則是兩個耳朵聽到都是單頻的聲音,不是同一個波動的C鍵音,而這個“聽到”的波動的C鍵音,是上橄欖核在兩個不同頻率的聲波交叉定位後,在大腦中形成的聲音波動,實際上的兩耳聽到的聲音還是單頻音。這兩種情況的關健區別就在於我們的大腦本質上更容易受到自己產生的信號的夾帶而不是外界的物理信號,也就是說,大腦自己產生的信號,相比於外界的物理聲音信號,更容易影響大腦的活動,從而改變腦電波的頻率。因此虛擬音頻搖擺技術能夠利用來激活某些頻率的腦電波,例如把腦電波夾帶到有利於睡眠的頻率區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