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龍莊

康熙年間(1662-1722年),王瑞從二王家村來此定居。開拓莊園,開荒,養生,綠化。自給自足。朱吳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龍莊
  • 隸屬:朱吳鎮
  • 耕地:45.3公頃
  • 所屬區域:海陽市東北部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因建村於東西兩山之間,東山彎曲如龍、西山伏臥如虎,故命村名虎龍莊。另一說為,村東一嶺蜿蜒如龍,村西一石形若虎頭,因此命名虎龍莊。 虎龍莊,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56′。南與三王家村接壤,東北與西石現村為鄰,北與河北村相望,西與北河東村交界。西距鎮政府駐地9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12戶,329人。有王、劉、姜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王姓。

大事記

1941年3月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6年膠東軍區十六團在本村開設油坊。
1954年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王紹京任社長。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15公斤,總產4.6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60公斤,總產10.4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500公斤,比1978年增長24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60公斤,總產22萬公斤。 1955年,始栽植蘋果。2000年,果品總收入達到8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275萬元,其中農業143萬元,林業2萬元,畜牧養殖業41萬元,其它89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有錫鋪1座。建國後,陸續開設油坊2座,粉坊5座。2002 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0人,收入18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和電氣焊、維修、飲食業等,另有2部客車從事客運。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人,收入22萬元,其中運輸業4萬元,商飲業10萬元,服務業8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本村成立國小,教師1名,學生30多名。1987年,村國小併入冷家完小。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1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吃不飽,穿不暖,常年人均糧食僅有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7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9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0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40輛,機車7輛、電話40部、彩電40多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1972年,村統一規劃後,房屋整齊,街道寬敞。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2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3月,成立村黨支部,王福林任黨支部書記。在村黨支部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
1945年,組織10餘人支前,由王福林帶隊隨軍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
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1名。
2002年,有黨員22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福林、王啟民、王啟林、王紹京、王明錫、王元亭、王永波、王永水、王紹謙、王紹樂、王洪臣、王紹民。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設立村公所。
1943年,改稱村政府。
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永勝、王吉慶、王紹京、王紹通、王明仁、王元亭、王明武、王明友、王啟榮、王紹平、王紹安、王明國、王紹謙、王紹奎、王紹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