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噬鹿器座

虎噬鹿形器座,錯金銀青銅製品,於戰國時期製作。198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虎噬鹿形器座以虎為主體,虎雙目圓睜,兩耳直豎,正在吞噬一隻柔弱的小鹿。虎噬鹿形器座做工精細,制材包括金、銀、青銅等金屬。虎噬鹿形器座構思巧妙而自然,藝術效果鮮明,是研究中國春秋戰國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現收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噬鹿器座
  • 製作時間:戰國時期
  • 類型:錯金銀青銅製品
  • 出圖地點: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
  • 現狀:收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簡介,出土,探討,製作工藝,金銀錯,鑲嵌法,塗畫法,文化內涵,藝術特色,歷史典故,

簡介

長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
虎噬鹿器座虎噬鹿器座
器座以虎為主體,虎雙目圓睜,兩耳直豎,正在吞噬一隻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拚命掙扎,短尾用力上翹,始終無法脫身。虎後肢用力蹬地,前軀下踞,整個身軀呈弧形。虎的右爪因抓鹿而懸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撐。構思巧妙而自然。整體器物表現出虎、鹿的動態和身軀結構,增進了器物的藝術效果。

出土

距今2200多年以前,在今日河北省平山縣境內曾經存在過一個較小的王國,它在周圍眾多列強大國虎視眈眈地覬覦之下,依然創造了高度的文明。而在公元1977年,這個王國的王家墓地被發現了,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出土寶物中,一件“虎噬鹿器座”青銅器尤為引人注目。器座主體為一隻斑斕猛虎,它三足著地,一爪騰起,弓身挺尾,雙目圓睜,正在撕咬一隻花斑小鹿。而小鹿垂首蹬腿,拚命掙扎,似從微張的口中發出了陣陣淒切悲鳴之聲,一個弱肉強食的場景就這樣活靈活現地被表現出來了。

探討

《虎噬鹿形器座》,錯金銀青銅製品,於戰國時期製作,出土於河北平山中山王墓。
虎噬鹿器座虎噬鹿器座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物雕塑作品種類繁多,精品迭出。而且,藝術家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將人和動物作為單體來表現,從而將視線轉向更寬廣的空間,熱衷於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動物之間的共存和爭鬥。其中,最為生動的作品當屬這件著名的《虎噬鹿形器座》。
這是一件屏風的底座。雖然從實用角度講,它應當堅固、穩定,但作者卻獨具匠心地創造了充滿動感的雙獸形象:一隻色彩斑斕的猛虎用巨口和利爪緊緊抓住拚命掙扎的小鹿,虎腹貼地,虎尾高高甩起,身體扭曲成 S型,前足一爪撲住獵物,一爪向後用力支撐,後足則一前一後大跨度地蹬著地面。這是一個積蓄萬鈞之力,引而未發的瞬間,充滿了強大的內在力量。它的身體似乎馬上就會猛烈地轉向另一個方向,而那只可憐的小鹿眼看著就將被撕得粉碎……這是多么驚心動魄的生存鬥爭!
這件作品表明,戰國時代的藝術家們在動物雕刻方面已經跨越了一般的形似階段,開始注重於動感和力度的表現,並有意地選擇最能吸引人的瞬間去表現動物的神態。這也體現出“百家爭鳴”的社會形態對藝術的深刻影響。

製作工藝

金銀錯

虎噬鹿形器座的主要材料有金、銀和銅等金屬成分,三者所占比例不同,銅占80%,金僅占有9%,銀占11%。虎噬鹿形器座是採用金銀錯工藝,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金銀錯是中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但它出現比較晚。它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它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現戰國漢代的金銀錯青銅器以千百計。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於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它只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鑲嵌法

虎噬鹿形器座是採用鑲嵌的裝飾方法,又叫鏤金裝飾法。一九七三年,中國著名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了一篇《中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主要就是談這種方法。其製作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第三步是鑲嵌。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塗畫法

塗畫法人稱為“鎏金”,但古代叫“金錯”。因為古代圖畫紋飾也叫“錯”。《史記·趙世家》:“翦發紋身,錯臂左衽”。原註:“謂以丹青錯畫其臂也”。古代畫彩也叫“錯彩”,鐘嶸《詩品》卷中:“湯惠休曰:謝(謝靈運)詩如芙蓉出水,顏(顏延之)如錯彩鏤金”。錯彩和鏤金是兩碼事:如前面所說第一種鑲嵌法,也就是史樹青所謂的"鏤金"法;而這裡所說的第二種方法,即“金塗”法,就是“錯彩”。如果把全器都塗上金,而沒有“錯彩”,沒有任何花紋圖案,是素麵,就不能叫“金錯”。在漢代青銅器工藝的流程中,有一道專門的金銀錯工序,負責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銀塗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紋飾的意思,所謂《金銀塗章文》,就是在青銅器上,用金銀塗飾花紋圖案。由於漢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漢代金銀錯青銅器銘文中,常常見到有“金銀塗章文工”,“黃塗工”,或簡稱“塗工”的工種名字。在現存的戰國秦漢金銀錯銅器中,多數是用這種“金銀塗”方法製成的。許多被考古和文物專家稱頌的一些精美金銀錯青銅器,它的金銀錯紋飾脫落處,沒有任何凹痕,一眼就可看出,其金銀錯紋飾不是嵌上去的,而是塗上去的。金銀錯虎吞鹿器座,是舉世公認的金銀錯代表作品,但細心的人一定會發現,這件器物虎尾上的金錯紋飾脫落了一小塊,但脫落處並沒有絲毫凹痕,明知不是嵌的,而是塗的。還有,傳為河南省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的錯金銀鬥獸紋鏡,也是公認的金銀錯精品,但仔細觀察,發現錯金脫落處,也無任何凹痕,一看便知是用的“金塗”法。又如現存美國沙可樂美術館的鳥紋壺,是一件公認的金銀錯精品,但其金銀錯脫落的地方,也沒有任何凹痕,一望便知為“金塗法”產品。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真是不勝枚舉。

文化內涵

動物雕塑是春秋戰國的動物雕塑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立鶴方壺,在壺蓋上塑出揚首展翅的鶴,手法清新寫實,完全擺脫了以往青銅器中神秘譎怪的氣氛,被後世視為要求從舊的思想束縛下解放出來的社會心理的真實反映。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的犧尊,通體作牛形而不十分寫實,周身以模印方法施加了華美的獸面等紋飾,並在牛頸和背上的容器口沿部分飾以一造型很生動的牛、虎、豹等浮雕。背上開三穴以容鍋,作為溫酒器,其實用功能高於禮制的意義。它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審美觀念的新變化。戰國青銅動物雕塑的代表作有陝西興平出土的犀尊、江蘇漣水出土的臥鹿、河北平山中山國墓出土的虎噬鹿器座等。犀尊軀體結構準確,充分表現出巨大體量的動物在靜止時的內涵力量。臥鹿據考應是青銅鏡架,鏡懸於鹿角上。但其造型的完整性完全可以作為獨立的雕塑作品看。它很好地表現了在靜臥中仍然保持警覺的鹿的神態。虎噬鹿器座表現一頭猛虎銜住小鹿向前賓士,有力地表現了獸類在激烈搏鬥中迸發出的衝擊力量。

藝術特色

虎噬鹿器座反映了作者對於客觀對象的敏銳觀察與高超的表現技巧。錯金銀和鑲嵌技藝的巧妙運用,也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犀尊以黑料珠鑲目,周身飾以精細流暢的雲紋,與軀體骨骼筋肉的起伏變化相配合,表現了犀皮堅韌粗糙的質感,臥鹿的斑紋以綠松石鑲嵌,效果美麗、和諧。虎噬鹿器座結合鹿身的梅花斑、虎背的條斑等毛皮花紋的變化,分別鑲、錯以形狀各異的金銀紋飾,與強烈的動勢相應,產生閃爍不定、富於動感的色彩效果。此外,中山國墓出土的一批動物形器物,如錯金銀犀器座、錯金銀獸、錯銀雙翼獸等,也都突出了不同獸類的情態,並採取了互不雷同的裝飾手法。雲南滇墓出土青銅器中的動物題材,以牛為最主要,多裝飾於器物頂部,造型堅實,雖不寫環境,但表現出了對象活動於大自然中的天然野性。一些表現動物搏鬥的題材,也異常生動而富有力度。北方草原民族創作的動物題材的青銅扣飾,金銀飾片上的動物紋浮雕,金、銀的虎,青銅的駝、鹿等戰國的雕塑作品形象生動,風格粗獷剽悍,表現出遊牧民族對生活獨特的審美感受。
虎噬鹿器座虎噬鹿器座

歷史典故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那時風雲變幻,腥風血雨,七個國力雄厚的國家,正在爭奪天下霸權,經歷為時數百年的廝殺,而來自西北地區的白狄部族建立的中山國,就在這些大國的夾縫中,艱難而頑強地生存著,中山國因都城中,有一座小山而得名,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其建立伊始的那一天,它就時刻要為自己生存和安全而準備奮鬥,據傳說,中山國在開國數代的勵精圖治之下,日益壯大起來,當時的國君也開始有點得意忘形,他不斷新伐征戰,而有些頭腦清醒的大臣十分清楚,以當時中山國的實力,無異於以卵擊石,但是這些大臣又不敢貿然進諫,只能苦思良策,史料記載,當時中山國有位叫司馬惠的大臣和一位名叫陰姬的寵妃,而關於虎噬鹿器座的傳說就是圍繞著這兩個人.
民間傳說,司馬惠是一個愛國愛民的忠臣,為了減少國君的暴戾之氣,他想到了一計,而要實行這個計畫,就必須得到國君的寵妃陰姬的幫助.一日國君和陰姬在宮中就寢,陰姬突然從夢中驚醒,原來她夢見自己在一個景色怡然的日子裡在河畔遊玩.只見一隻小鹿在河邊飲水.突然一隻猛虎從中竄出,抓住小鹿緊咬不放,國君覺得這個夢有不祥的意味.但是有想不明白它預示著什麼.此時陰姬提醒他不妨找司馬惠來解這個夢.司馬惠一來,國君要他以實相告.他講到鹿是祥瑞之物,它在河邊飲水正說明是中山國休養生息的時候.而虎是外來的猛獸,象徵著國外的強敵.血則預示著刀兵之災.這個夢說明現在與外國開戰只會破壞中山國難得的安定.國君聽到,連連點頭.他下令鑄虎噬鹿器座.以便時刻用這個故事來警戒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