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嘉哲羅魚,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青海,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虎嘉哲羅魚
- 拉丁學名:Hucho bleekeri
- 別稱:川陜哲羅鮭、虎魚、貓魚、虎嘉魚
- 二名法:Hucho bleekeri(Kimura, 1934)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新鰭亞綱
- 目:鮭形目
- 科:鮭科
- 亞科:鮭亞科
- 屬:哲羅魚屬
- 種:虎嘉哲羅魚
- 分布區域:四川、陝西、青海
簡介,分布,特徵,生態,學術價值,物種現狀,保護對策,
簡介
【拉丁文學名】:Hucho bleekeri
【中文名】:虎嘉哲羅魚
虎嘉哲羅魚,又名川陜哲羅鮭,俗名虎魚、貓魚、虎嘉魚,為輻鰭魚綱鮭形目鮭科的其中一種。該物種被中國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第二級的保護物種,IUCN則未做評估。
分布
分布於中國四川省西北岷江,青衣江上游和大渡河中上游,在陝西省太白縣和青海省的斑瑪亦產此魚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汶川、灌縣。
特徵
體延長,微側扁,背腹部不隆起。頭大,細長而尖,呈均勻的曲線型。口大,斜位而側裂;上頜略長於下頜。上頜骨細長,伸向眼的後緣。吻寬而尖。眼較大,側端較上位和較前位。前上頜骨、上頜骨、黎骨和舌骨均有牙。鰓孔寬,與頰部游離。背鰭起點至尾鰭距離略近於吻端距離;脂鰭稍近於尾鰭基部;胸鰭尖,腹鰭位於背鰭基部後緣之下方,尾鰭深凹型。鱗小,矩形,腹鰭基腋鱗3枚。側線完全,平直。背部深灰色,兩側和腹部白色,體側有許多分散而不規則的小黑點,並有7條暗黑色縱帶,其他各鰭灰色。體長可達64厘米。
生態
棲息於四川陝西邊緣地區700~1000米的山麓溪流中,多為兩側高山遮蔽、河道狹窄、水流湍急、含氧量高、水溫低的水域。它的體色乃是與棲息環境相適應的保護色。生長緩慢,性成熟期長。在流水礫石水底進行繁殖。以捕食各種魚類、水生昆蟲、蛙類及鼠類等。
學術價值
該物種是中國大型土著鮭魚類,也是青藏高原邊緣山區惟一的哲羅鮭,屬珍貴魚類。據魚類學家分析,該魚是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北方擴散而來,冰期結束後停留在海拔較高、水溫較低的河流中生存下來,並成為現在的一個獨立物種。它是歷史上氣候變化的一個有力物證,在研究動物地理學、魚類系統發育與氣候變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
物種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該物種的數量還比較多。20世紀60年代,在岷江都江堰、大渡河峨邊地區,市場上出售的數量較多,個體亦較大。在汶川縣城曾開設有專門經營川陝哲羅鮭的“貓魚”餐館,說明川陝哲羅鮭過去在大渡河上游和岷江上游為常見種,其資源量也比較多。
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過度捕撈,水域污染,資源銳減,水利工程修建使分布區不斷縮小,在一些水域已絕跡。
岷江幹流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每年還能捕到為數不多的幾尾,2000年以來很少捕到,在溪海子已絕跡;黑水河、雜谷腦河已有多年不見;青衣江水系的天全河、寶興河、蘆山河、大川河等水系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能採到可觀數量的標本,但隨後數量急劇減少,現已絕跡;大渡河從金川至峨邊河段現已很難採到標本。
目前只有大渡河上游的瑪柯河青海班瑪縣仁欽果至四川阿壩縣柯河鄉不足80km的河段,陝西太白縣渭水河上游還有分布,但數量極其稀少。2004年11月底和12月底,在瑪柯河地區發生震驚青海、四川兩省的特大毒魚事件。兩次毒魚給瑪柯河漁業資源尤其是虎嘉哲羅魚種群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僅在第一次毒魚事件中,當地民眾撈出的虎嘉哲羅魚的數量至少在30一40尾,而且都是個體很大的,體長40cm~1m,體重2~18kg。在瑪柯河下游柯河地區藏民家中還藏有兩條均在1m以上的虎嘉哲羅魚實物,可見被毒死的虎嘉哲羅魚數量是驚人的。毒魚給本來極其稀少的川陝哲羅鮭造成滅頂之災。
保護對策
根據學者的指出,保護此魚有以下的方法: 1.移地保護: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邊緣地帶的山區河流,沿岸多森林草原,餌料豐富,而且水溫低、含氧量高,適合其生存於此。 2.在山區建立適合其棲息的自流灌溉人工蓄養池。
該魚的保護已引起青海漁業部門的高度重視,早在1992年,就以法律形式保其及其生態環境。《青海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禁止捕殺川陝哲羅鮭;第二十五條規定將瑪可河(川陝哲羅鮭棲息水域)為常年禁漁區。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從1998年開始進行保護工作,並在瑪柯河建立川陝哲羅鮭救護中心,於2005年4月16日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年底建成,2006年投入使用。另外,四川漁業部門將分布有川陝哲羅鮭的水域設立禁漁區;陝西也正在籌建太白山區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保護川陝哲羅鮭、細鱗鮭等珍稀的鮭科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