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台遺址

虎台遺址

虎台遺址,又名南涼虎台遺址、點將台,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鎮楊家寨村東側,是十六國時期的古遺址。

虎台遺址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南涼王在西寧建都時的重要遺蹟,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虎台遺址所在地屬西川湟水河與南川河相匯的三角台地上,自然地勢最高。站在虎台遺址台頂,除南川外,其餘三川盡收眼底。虎台遺址為正方體覆斗狀夯土建築,上窄底寬,底邊各長約138米,頂部邊長為約40米,台高約32米。除主體建築外,原虎台四角各有一個較小的封土堆,其頂部曾有建築物,磚瓦遺存,柱頂石猶在,均為古代遺物。四方體主建築物,加上四個角獨立的小方體建築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統一建築格局。從這種建築物和建築布局來看,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祭祀場所,而是一個大型祭壇。虎台遺址在西寧歷史上屬於重要的文物遺存,不僅是建築高度最高的建築物,而且是南涼都城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2013年5月,虎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台遺址
  • 地理位置: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鎮楊家寨村東側
  • 所處時代:十六國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482-1-482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保護開發,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東晉元興元年(402年)三月,利鹿孤病逝西平(今西寧),其弟禿髮傉檀繼位,復遷都樂都碾伯鎮,一方面擴建都城,另一方面命太子虎台修築虎台,驅使河湟百姓,並調集兵馬八萬,分十路馬隊,不分晝夜,從南山運土,於弘昌元年年底,虎台竣工。
唐朝時因避諱唐王李淵之祖父叫李虎,故一度改虎台為武台。
20世紀40年代,發現虎台遺址頂部的榆駝平台上有紅砂石柱頂石一塊,還有漢磚一塊。
1986年,青海省市文物管理部門對虎台遺址進行了文物普查。
2005年6月上旬,青海省考古研究所派考古人員到虎台遺址現場進行實地測量與鑽探。
2006年,西寧市人民政府將虎台遺址建設為南涼虎台遺址茅請戰公園。
虎台遺址
虎台遺址

遺址特點

虎台遺址又名南涼虎台遺址,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南涼王在西寧建都時的重要遺蹟,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虎台遺址所在地屬西川湟水河與南川河相匯的三角台地上,自然地勢最高。站在虎台遺址台頂,除南川外,其餘三川盡收眼底。虎台遺址為正方體覆斗狀夯土建築,上窄底寬,底邊各長捆喇慨虹約138米,頂部邊長為約40米,台高約32米。除主體建築外,原虎台四角各有一個較小的封土堆,其頂部曾有建築物,磚瓦遺存,柱頂石猶在,均為古代遺物。
虎台遺址
虎台遺址
虎台遺址為四方體主建築物。加上四個角獨立的小方體建築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統一建築格希匙淚局。從這種建築物和建築布局來看,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祭祀場所,而是一個大型祭壇。
虎台遺址
虎台遺址

文物遺存

20世紀40年代,發現頂部的平台上有紅砂石柱頂石一塊,呈圓形,直徑50厘米,高20厘米;還有漢磚一塊,長約20厘米(舊制6寸),寬10厘米(舊制3寸),其形狀與敦煌古陽關的漢磚相同;同時發現陽瓦七八片,陽瓦長40厘米(舊制1尺2寸),寬20厘米(舊制6寸)。

保護開發

南涼虎台遺址公園
2006年,西寧市人民政府將虎台遺址建設為南涼虎台遺址公園,整個公園呈正方形,占地面積約60900平方米。公園內主要建築參考漢朝後期古代建築和現代居民莊廓建設特色,建築內容有轅門,閱兵場,玉璽,青銅鼎,南涼國王禿髮烏孤、禿髮利鹿孤、禿髮傉檀三王大理石巨型雕像。還在其中修建了虎台文化展覽中心。在虎台四角還有篝火台,北邊是將軍亭,其公園的西南角則是西寧市博物館。
虎台遺址
虎台遺址

研究價值

虎台遺址在西寧歷史上屬於重要的文物遺存,不僅是建築高度最高的建築物,而且是南涼都城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虎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虎台遺址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虎凶茅滲台遺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鎮楊家寨危坑懂村東側。
南涼虎台遺址公園

交通信息

自駕:自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虎台遺址,路程約3千米,用時約14分棕己求店鐘。

研究價值

虎台遺址在西寧歷史上屬於重要的文物遺存,不僅是建築高度最高的建築物,而且是南涼都城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虎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虎台遺址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虎台遺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鎮楊家寨村東側。
南涼虎台遺址公園

交通信息

自駕:自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虎台遺址,路程約3千米,用時約1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