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現波
- 職業:河南理工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主要成就:近些年來獲得兩項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篇省優秀論文一等獎
- 性別:男
個人簡介,科研情況,學術領域,
個人簡介
科研情況
近十多年來在煤田地質、煤層氣地質學與勘探開發、煤礦瓦斯災害治理、石油地質等領域均有涉足。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河南省重點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地質調查院項目、寧夏煤炭工業廳項目、河南省教育廳項目、煤炭基金等近10項縱向項目;承擔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塔里木石油分公司、平煤集團、義煤集團、寧夏煤業集團等單位的多項橫向項目。
學術領域
在煤層氣地質學、煤層氣開發工藝和煤礦瓦斯災害預測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在某些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煤層氣地質學領域取得了令國內外同行矚目的成果
提出了一套系統的煤中裂隙的分類方案,探討了各類裂隙的成因,其中關於割理的形成與閉合機理研究取得了原創性進展。在國內外首次系統探討了煤層氣儲層異常壓力的形成機理,並將研究成果成功運用到煤層氣高產富集區的預測。首次發現煤吸附能力的變化與煤化作用躍變存在良好的對應關係,揭示了煤級對吸附能力起控制作用的實質。厘定了煤層氣藏的概念,提出了較為全面的煤層氣藏的分類方案,首次識別出了6類煤層氣藏邊界並探討了各自的封閉機理。在國內首次探討了煤層氣系統的研究內容和方法,對沁水盆地煤層氣系統的特徵進行了系統研究,最佳化出有利於煤層氣開發的區塊,為沁水盆地煤層氣勘探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發現了高煤階煤中存在次生生物成因的煤層氣,填補了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空白;指出地下水的溶解分餾作用對煤層氣的富集具有普遍意義,擴散運移分餾作用對煤層氣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藉助於常規天然氣成藏機理的研究,界定了煤層氣成藏機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通過高、中、低煤階煤層氣藏的對比研究,明確指出低煤階煤層氣藏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是未來國內外煤層氣勘探開發的重點之一。這些成果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與好評。
(二)、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突出煤儲層煤層氣開發工藝
突出煤儲層煤層氣的開發一直是煤層氣開發的禁區,蘇現波教授提出了“虛擬儲層”強化法新工藝。根據這類煤層氣儲層的地質特徵和原理與此工藝接近的煤礦瓦斯災害治理工藝的特點,結合儲層數值模擬,對這一新工藝的可行性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論證,並進行了半工業性試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預計明年初將進行工業性試驗。蘇現波教授始終堅持走煤層氣開發利用與煤礦瓦斯災害治理相結合的道路,不僅把煤層氣作為一種資源獲取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減除瓦斯災害,向採煤要效益。該工藝的大規模推廣將顯著改善我突出礦井目前的安全生產局面,產生居大經濟效益。
(三)新學科的引入拓寬了瓦斯地質學的研究領域
將分形幾何學和岩體力學這兩門上世紀70年代誕生的新興學科引入到瓦斯地質學中,豐富了瓦斯地質學的基本理論,顯著提高了瓦斯突出危險性預測的精度。這一方法在寧夏煤業集團烏攔煤礦突出危險性區域和區帶預測中得到了成功套用。所預測的突出危險區和危險帶均為後來的掘進和回採所證實。在沒有採取措施情況下在預測的危險區發生了瓦斯動力現象和突出。這一研究成果已經作為烏蘭煤礦開拓延伸設計和瓦斯治理方案選擇的依據而被採用。
近些年來獲得兩項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篇省優秀論文一等獎;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4篇,EI收錄10篇。
(一)獲獎情況
1、平頂山八礦、十礦煤層氣開發利用與煤礦瓦斯災害綜合治理,獲2001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2、寧夏烏蘭井田瓦斯地質規律研究,獲2001年度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二。
(二)論文發表情況
近些年來發表的代表性論文主要有:
1、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of cleat in coal from Western North China. Int. J. Coal Geol.Vol.41, p.51-62, (SCI、EI收錄),第一作者。
2、The abnormal pressure regime of the Pennsylvanian No. 8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in Liulin–Wupu District,Eastern Ordos Basin, China. Int. J. Coal Geol., 2003, Vol. 53, p. 227-239 (SCI、EI收錄).(第一作者)。
3、The classification and model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4, Vol.78, p. 662-666 (SCI收錄).(第一作者)。
4、The Upper Paleozoic Coalbed Methane System in the Qinshui Basin, China. AAPG Bulletin, Vol.89, p.10-20.(SCI收錄). (第一作者)。
5、Coalbed methane drainage technology in Henan Province, I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99, Edited by: Heping Xie, Tad S. Golosinski, A. A. Balkema, Rotterdam, 1999.(EI收錄).(第一作者)。
6、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An effect approach to avoid gas hazard during coal mining,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國際會議論文,化工出版社,2000。P.252-256。(ISTP, EI收錄).(第一作者)。
7、煤體脆—韌性變形微觀識別標誌,煤田地質與勘探,2003,Vol. 31, No. 6, P. 18-21. (EI收錄). (第一作者)。
8、煤層氣儲層異常高壓的形成機制,天然氣工業,2002,Vol. 22, No. 4, p. 15-18. (EI收錄)。(第一作者)。
9、煤層氣儲層壓力預測方法,天然氣工業,2004,Vol. 24, No. 5, p. 88-90. (EI收錄).(第一作者)。
10、煤中裂隙的分類,煤田地質與勘探,2002,Vol. 30, No. 4, P. 21-24. (EI收錄).(第一作者)。
11、煤層割理與煤級的關係,煤煤炭學報,Vol.26, No. 4. p.346-349. (EI收錄).(第二作者)。
12、煤中裂隙脈的形成機理,煤田地質與勘探,2004,Vol. 32, No. 3, P. 9-11. (EI收錄).(第二作者)。
13、河南省下二疊統山西組二_1煤煤層氣地質特徵,煤田地質與勘探,1999年6期.(EI收錄).(第二作者)。
14、濟源西部石炭二疊系層序地層學特徵,煤田地質與勘探,2002,Vol. 30, No. 1, P. 4-7. (EI收錄).(第二作者)。
15、《煤層氣地質學與勘探開發》,科學出版社,2001,第一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