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常道,屬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行政區劃,為江蘇省下轄道。清蘇州、常州二府及通州直隸州故地,民國初置蘇常道,屬江蘇省,治吳縣(蘇州市),轄吳、常熟、崑山、...
民國3年(1914年)至民國16年(1927年),屬江蘇省蘇常道。 [6] 民國18年(1929年),市鄉合併為18個區,區下設鎮、鄉、閭、鄰;民國23年(1934年)又並為13個...
民國3年6月,江蘇省劃分為五道。吳縣為特別級縣,隸江蘇省蘇常道,道治駐吳縣。民國16年4月,廢蘇常道,吳縣為一等縣,屬江蘇省。...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崑山、新陽兩縣合併,仍名崑山縣,屬江蘇省上海道。民國三年(1914年)6月,省改設5道,崑山屬蘇常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江蘇省...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6月,改屬蘇常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江蘇省政府成立,吳江縣屬江蘇省。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江蘇省設13個行政督察區,...
今啟東中部地區時屬海門縣,隸屬於滬海道;北部地區時屬南通縣,隸屬於蘇常道。民國9年(1920年),崇明縣在外沙惠隆鎮(今匯龍鎮)設行政公署。民國17年(1928年)1月...
民國初年,如皋縣先後隸屬於蘇常道和淮揚道。1927 年,廢道存縣。1933年,屬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時如皋為一等縣,與湖南邵陽同被列為全國最大的縣。[8]...
民國3年(1914年),泰興縣屬蘇常道。民國5年(1916年),泰興縣直屬江蘇省。民國11年(1922年),泰興縣屬泰州行政督察區。民國12年(1923年),泰興縣改屬揚州行政督察...
民國3年(1914年),實行省、道,縣官制,分一省為數道,於蘇、常之地設蘇常道,治所蘇州,吳縣屬之。民國16年(1927年)4月,國民政府建都南京,江蘇省會遷至鎮江,...
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
清鹹豐年間,太平軍進軍江南,江南地區遭受破壞,戰爭中江南百姓有一些人逃到了靖江並經商定居。1913~1927年隸蘇常道。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明清兩朝,靖江隸常州府。1913~1927年隸蘇常道。1928年隸江蘇省政府;1933年隸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區署設於泰州),1934~1938年隸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區署設於南通...
民國初年,如皋縣先後隸屬於蘇常道和淮揚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存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如皋縣隸屬於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
民國元年(1912年),錫、金兩縣合併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民國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
北洋政府時期,吳縣為蘇常道治所。1928年由吳縣城區析置蘇州市,1930年又裁入吳縣,至1949年5月,又由吳縣城郊析置,屬蘇南行政區。民國期間,蘇州經濟停滯不前,以...
民國元年(1912年)錫、金兩縣合併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民國23~26年(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督察區專員...
民國2年(1913)屬蘇常道。十六年直屬江蘇省。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先後屬江蘇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八區(治泰縣)、五區(治南通)、四區(治南通),為四等縣。1949...
民國三年(1914年)5月23日,按北洋政府省、道、縣的設定,江蘇60個縣劃分為金陵道、滬海道、蘇常道、淮揚道、徐海道共5個道;南通地區分屬蘇常道、滬海道,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