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綜合訓練中心

蘇州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綜合訓練中心是蘇州科技大學下轄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綜合訓練中心
  • 主管部門:蘇州科技大學
蘇州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綜合訓練中心依託於土木與環境江蘇省優勢學科(群)(2010-2013)、江蘇省環境科學與工程重點專業(2012-2015)及環境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等(2011-2015)平台。以學科發展引領實驗室建設,以能力建設為主線,以資源整合、教研融合和社會協同為著力點,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型、實驗型人才為目標,依據“強化實踐、突出能力、面向套用、注重創新”的實驗教學理念組建而成。它是面向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及交叉學科專業進行實驗實習教學的綜合性實踐教學中心。
歷史與現狀
環境與市政工程綜合訓練中心隸屬於蘇州科技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該中心前身為蘇州城建環保學院(為首家國家環保總局與原建設部共同出資籌建的本科院校)環保系實驗室。
目前,中心使用面積由中心建設前的2380 平方米增加到5080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增加近2500萬元,其中萬元以上的儀器達126台套,10萬以上貴重大型儀器設備40台套。中心下設生物微生物實驗室、監測分析實驗室、暖通實驗室、固廢污染控制實驗室、噪聲污染控制實驗室、大氣污染控制實驗室、水污染控制實驗室、流體力學實驗室等專業基礎實驗室,承擔著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排水工程等6個專業的基礎課、技術基礎課以及專業課共28門課程的全部實驗教學任務。實驗項目總數為115項,綜合性實驗項目數為104個,占實驗項目總數的90%。每年服務本科生2200人,碩士研究生約350人,年人時數約29000。
中心建設期間利用優勢學科、中央與地方共建專項以及示範中心等建設經費近2500萬元,構建了環境污染物分析測試、環境分子生物技術以及生物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等創新平台。增置了掃描電鏡、連續光源火焰原子吸收光度計、高效液相色譜-質譜儀、電感偶合等離子發射光譜、連續流動注射分析儀、氣相-質譜儀、毛細管電泳儀、real-time PCR儀等知名品牌的實驗與科研教學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的使用率達到98%。
師資隊伍
中心近幾年堅持培養與引進的人才策略,構建了一支高素質的實驗教學和科研隊伍。中心現有工作人員40人。中心擁有高級職稱人員占67.5%,其中教授10人,占25%,33人擁有研究生學歷,博士20人,碩士13人,40歲以下人員占42.5%。中心不僅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指委委員、住建部高等教育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省“333工程”和“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專家和骨幹,同時也擁有了10多名具有豐富的實踐工程經驗和能力的註冊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和多名註冊(給水排水)設備工程師,為全面提升學生工程能力和專業素質提供了師資隊伍保障。
建設成效
示範中心立項建設期間,實驗中心各位教師依託中心的各級平台積極參與科研和教學改革,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含重點項目)、“十一五”國家城市水環境重大專項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子課題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7項、省部級課題15項、市廳級課題15項、橫向課題150餘項,累計契約金額超過3000餘萬元。依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省市級科研課題等教師科研和產學研合作服務等項目,以導師制為載體指導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專題實踐,通過教師和實踐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共同指導,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中心以科研促教學,獲得了豐富的教學科研成果,其中包括省教育廳教育成果一等獎、住建部華夏建設科技二等獎、江蘇省環保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江蘇省建設科技獎等獎項,出版各類教材(含實驗教材1部、“十一五”規劃教材2部)和專著8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多項。 中心以江蘇省高校“水處理技術與材料” 協同創新中心培育點為契機以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科研成果轉化,中心構建了創新思維訓練→創新能力訓練→創新活動訓練的實踐訓練體系,使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有效地提高。在全國和江蘇省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和創業大賽、本科生學術論文發表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此外,中心受學院委託為“中國環保技術國際培訓班”部分環保技術和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受到學員們的一致好評。中心立項建設期間,先後承辦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工作會議、第六屆環境課程論壇、給排水教學指導委員會會議等高級別學術及交流會議。凸顯了我中心的學科和專業優勢特色,擴大了我中心及學科的影響力。
中心在實驗教學改革方面不斷探索,已成為集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適應地方社會經濟需求的複合型套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起到了良好的輻射和示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