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

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

《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系列叢書包括《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婁葑街道卷》《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斜塘街道卷》《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唯亭街道卷》《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勝浦街道卷》4卷志書,整套叢書總計177萬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
  • 作者: 《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系列叢書編纂委員會編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ISBN:9787519457518  
  • 正文字數:177 萬字
內容簡介,發展歷史,出版背景,社會影響,

內容簡介

叢書按照統一規範與體例,共設定序言、凡例、史略、大事記、口述、人物、志余、附表、編後記等基本篇目,社區為章,各自然村為節,主要分文字、圖片和表格三部分,真實、全面、客觀記載了園區境域內曾經的、已消失的自然村概況、村名來歷、區域方位、變遷歷程、人口姓氏、家譜族譜、鄉規民約、土地面積、經濟發展、居民去向、人物、特色民俗等內容;圖片包括原貌圖和平面圖,平面圖藉助園區地理信息系統(GIS),以時間軸方式收集區域圖、自然村落圖等圖照,並通過專業信息化平台和圖像處理軟體,對各個圖層進行整理和加工,力求以更加準確、美觀、專業的方式反映征地拆遷前村落內住宅分布、戶主姓名、河港橋樑、農田道路等資料。

發展歷史

近日,由蘇州工業園區工委管委會辦公室指導、園區檔案管理中心(地方志辦公室)組織實施、以轄區內各街道為單位編寫的《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系列叢書付梓出版,並在第十屆江蘇書展方誌江蘇館和書香蘇州館正式面世,成為“整個地方志江蘇館中翻閱最多、詢問最多的書”。
目前,園區檔案管理中心正積極開展志書“進機關、進街道、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軍營”“六進”活動,已向相關單位贈閱叢書兩百餘套。

出版背景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市城東,曾是湖盪密布、阡陌縱橫的農田水鄉。數千年來,這塊土地都是以農業為主,以手工業為輔,村民過著自給自足的傳統農耕生活。隨著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的批准設立和實施啟動,這片土地迎來新生。歷經20多年的深耕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形成了以“借鑑、創新、圓融、共贏”為基本內涵的園區經驗,將一片低洼農田打造成 “創新之城,非凡之城”,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和“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隨著開發建設,境內第一輪全面動遷的基本完成,鎮改街道、村改居深入推進,園區500多個自然村落成為了記憶中的歷史。基層自然鎮村的消失,其所承載的歷史傳統文化不斷消亡,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也在不斷流失。為更好地傳承、搶救和挖掘江南水鄉傳統文化,搶救園區地情資料;保留鄉土文化記憶,記錄園區社會發展歷程,2017年底,蘇州工業園區全面啟動開展了《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系列叢書編纂工作, 2020年完成出版發行。
村落文化是最基礎最生態的文化,是村落悠久歷史的見證。但因時間久遠加上存檔意識淡薄,各自然村收集可利用的資料缺乏,清代、民國、解放前後等時期的歷史人文信息已基本散失,很多寶貴資料只存在於老人們的記憶和村民的口傳之中。編纂人員著力於搶救挖掘口頭“活資料”,將其作為自然村志資料重要的來源,對重要歷史資料進行補充。這些鮮活的、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珍聞軼事,在留存村落文化、文明的同時也增加了志書的可讀性和創造性。鑒於開發區和各街道修志力量的缺乏,園區檔案管理中心(地方志辦公室)及相關編纂部門和人員堅持開門修志的思維,統一出台實施意見,發布具體編纂操作手冊,通過以文代議、以評帶訓的方式組織實施,以開放的態度吸納各方意見和建議,注重發揮整體系統和專家學者力量,中心全程推進各捲圖志綱目制定、志稿編纂、評審驗收、出版發行等環節,多次舉辦業務培訓指導,提升修志人員的理論素質和業務水平,為自然村變遷圖志的編修提供了保障。

社會影響

《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系列叢書的出版發行對於傳承、搶救和挖掘江南水鄉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對於保留鄉土文化記憶,留住鄉音、鄉思、鄉風,煥發市民愛鄉情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社會發展特定階段波瀾壯闊的開發區動遷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為實現開發區開發建設與文化建設互動並融,使地方志在保存歷史、傳承文明、發展文化,為區域性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提供歷史借鑑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啟迪,具有較強的示範意義和可複製、推廣價值。
“治天下者以史為鑑,治郡國者以志為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要馬上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情況,就要了解它的歷史,而了解歷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地方志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承文明、記錄歷史、弘揚文化、服務社會、借史鑑今、啟迪後人的光榮使命。自然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徵。然而伴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自然村落逐漸消亡,搶救和保護地情資料文化工作迫在眉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