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嶺山藥,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涇縣地處黃山北麓,山坡地腐殖質含量較高,排水通暢,陽光充足,含豐富的鈣、鎂及其它微量元素,適宜山藥的生長。蘇嶺山藥外表彎曲,長60厘米—80厘米,最長可達100厘米,直徑0.5厘米—2.5厘米,表皮土褐色,密布細毛。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蘇嶺山藥”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嶺山藥
- 產地名稱:安徽省宣城市涇縣
- 品質特點:白里透黃,質堅粉足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1989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3年9月10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蘇嶺山藥外表彎曲,長60厘米—80厘米,最長可達100厘米,直徑0.5厘米—2.5厘米,表皮土褐色,密布細毛。
營養價值
蘇嶺山藥肉極細膩,白里透黃,質堅粉足,久煮不糊,味香、微甜、口感特好,久食不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鈣、鎂等多種微量元素,膳食纖維較高,蛋白質含量≥2.0%,所含胺基酸種類較多,富含人體所需的18種胺基酸,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涇縣地處黃山北麓,境內山巒起伏,幽澗潺潺,氣候宜人。山坡地腐殖質含量較高,排水通暢,陽光充足,有機質含量24.2克/千克,氮2.3克/千克,有效磷11.4毫克/千克,速效鉀151毫克/千克,交換性鈣624.2摩爾/千克, pH值pH值6.1,含豐富的鈣、鎂及其它微量元素,適宜山藥的生長。
水文情況
涇縣河流交錯,溝谷縱橫,境內主要河流三條,即徽水河、青弋江、東乾渠,全長128.9公里,主要河流水質均符合國家二類以上標準,流域面積266平方公里,地表徑流95%流出境外,流入長江水系。地表泉水約200多處,庫容24億立方米、流量5834 立方米/秒,四季不枯竭。
氣候情況
桃花潭鎮位於安徽省涇縣西南山區,屬於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資源豐富,四季分明。冬、夏季長,春、秋季短,有春來遲、秋來早的特點。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溫度16.5攝氏度,平均日照百分率41%,無霜期259天。
歷史淵源
嘉慶年間(1760—1820年)《涇縣誌》記載,蘇嶺山藥有千年栽培歷史。《涇縣農業志》記載:山藥種植普及全縣各地。
1961年,山藥種植面積3125畝,單產890斤,是建國後山藥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年。
1970年後,種植面積下降到千畝以下,單產提高。
1982年,種植山藥1299畝,單產1965斤,比1961年增長2.2倍。
1961年,山藥種植面積3125畝,單產890斤,是建國後山藥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年。
1970年後,種植面積下降到千畝以下,單產提高。
1982年,種植山藥1299畝,單產1965斤,比1961年增長2.2倍。
生產情況
2013年,蘇嶺山藥種植面積為400公頃,產量6000噸。
產品榮譽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蘇嶺山藥”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蘇嶺山藥產於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的新民、蘇嶺、龍潭等20個行政村,分布地域坐標為東經117°58′49.66″—118°17′24.50″,北緯30°24′56.93″—30°40′29.39″範圍內,東到黃村鎮、丁家橋鎮,南到茂林鎮,西到太平湖,北到雲嶺鎮。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要求耕層深厚,土壤肥力較高,二年或三年未種植過薯蕷科作物,以pH值6.0—8.0的砂壤土為宜。環境質量符合NY5010—2002無公害食品 蔬菜產地環境條件。
(2)品種選擇
選擇綜合經濟性狀優良、抗病蟲性及抗逆性強、適應性好的當地主栽品種。
(3)播種時期
10厘米深土壤溫度穩定在10攝氏度時即可播種,露地栽培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種。
(4)塊莖處理
①晾曬
播前將用作種苗的山藥塊莖切段,留20厘米—25厘米山藥栽子,用草木灰塗抹切口,晾曬7天—10天。
②浸種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波爾多液500倍液浸種10分鐘,也可用70%代森錳鋅或雷多米爾200倍液浸種15分鐘—20分鐘,浸好後晾乾。
③催芽
在溫棚內,把山藥栽子平放排緊,上覆3厘米厚的濕土,然後保濕催芽。
(5)開溝栽培
冬季至清明前進行整地開溝,溝距100厘米,溝深100厘米,溝寬30厘米。動垡曬垡後回填,先填底層土,每填20厘米整平踩實一次,最後將上層土與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按5﹕1混合均勻後填平表層的20厘米,層層整平踩實。播種時順壟開寬10厘米—15厘米、深30厘米—40厘米的溝,栽前澆足水,按株距20厘米—25厘米將栽子芽朝上平放溝中,然後覆土10厘米—15厘米 培成壟,壟兩邊用腳踩實。
(6)田間管理
①植株調整
山藥苗長約30厘米時,保留1條健壯主蔓。
②搭架引蔓
當山藥莖蔓長25厘米—30厘米時,及時引蔓上架。支架高度120厘米—150厘米。
③中耕除草
幼苗出土後以及雨後或澆水後要及時中耕除草。
④肥水管理
結合整地做栽培溝時施入基肥,將栽培溝兩側土壤深翻20厘米—3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入經無害化處理有機肥3000千克—4000千克,腐熟餅肥50千克—60千克,充分混合均勻;苗高30厘米—50厘米時,進行第一次追肥,第二次在塊莖盛長初期,每次每667平方米施優質腐熟有機肥500千克,複合肥25千克—30千克。山藥生長後期,可用0.3%的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追肥。在大田四周開排水深溝,田間開淺排水溝,多雨季節要及時清溝排水;如久旱無雨,要適當澆水,但水量要小;山藥塊莖生長盛期須保持土壤濕潤。
(7)病蟲害防治
①主要病蟲害
山藥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根腐病、葉斑病;蟲害主要有地老虎、蠐螬、斜紋夜蛾、葉蜂等。
②防治原則
貫徹“預防為主 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綜合套用各種防治措施,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防治。
③防治方法
Ⅰ農業防治
選用抗(耐)病品種,實行2天—3天輪作換茬,深耕曬垡,培育壯苗,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 加強栽培管理,清潔田園,用零餘子(山藥豆)繁殖更新老栽子。
Ⅱ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食蚜蠅、蚜繭蜂、草蛉、瓢蟲、赤眼蜂等天敵;利用多角體病毒、青蟲菌、白僵菌、蘇雲金桿菌等病原微生物;使用印楝素、除蟲菊素、魚藤酮、苦參鹼、康壯素、Bt等生物源農藥。
Ⅲ物理防治
土壤曬垡凍垡,日光曬種,防蟲網阻隔,銀膜驅避,黃板誘殺,燈光誘殺等。
Ⅳ化學防治
不準使用禁用農藥,注意減少農藥使用量級次數,嚴格控制農藥使用濃度及安全間隔期。注意交替用藥,合理混用。
A)主要病害防治
炭疽病:用50%咪鮮胺乳油1500倍液噴霧。
根腐病: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5%惡甲·甲霜靈。
水劑500倍—600倍液噴淋根基部,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
葉斑病: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施。
B)主要蟲害防治
地老虎、蠐螬:90%的晶體敵百蟲1000倍—1500倍液進行澆灌防治。
斜紋夜蛾:用5%抑太保1000倍液,或10%除盡1500倍液、奧綠一號1000倍液等藥劑防治。
葉蜂:90%的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霧防治。
(8)採收
①時間
10月下旬莖葉枯黃,塊莖膨大緩慢時採收。
②方法
在壟的一端開挖約50厘米—60厘米見方的土洞,再在洞邊沿著山藥兩邊剷出根旁泥土,直到溝底見到山藥根狀塊莖尖。然後握住山藥栽子上端,將山藥二邊側根全部切斷,固定泥土鏟掉,再提住山藥栽子下端,雙手上下稍用力即可取出完整的山藥,不可損傷表皮。
③質量要求
產品質量應符合NY/T1065-2006 山藥等級規格和NY5221-2005 無公害食品 薯芋類蔬菜的要求。
(9)貯藏
採取窖藏或沙土覆蓋等方式貯藏,貯藏溫度4攝氏度—5攝氏度。
(10)生產檔案
①建立田間生產檔案。
②對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及採收中各環節所採取的措施進行詳細記錄。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嚴格按照NY5010無公害食品 蔬菜產地環境條件、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通則、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的規定組織生產。
專用標誌使用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的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①生產經營的農產品在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②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③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生產經營活動;
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2)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下列權利:
①可以在產品及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蘇嶺山藥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和標註形式);
②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①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②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③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4)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仿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6)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