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

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

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Sunyaev-Zel'dovich effect,縮寫為SZ效應)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光子與星系團等天體中的高能電子發生逆康普頓散射而導致觀測到的溫度分布產生變化的現象。經過逆康普頓散射,高能電子的一部分能量轉移給了背景輻射中的低能光子,因而低能光子的數量減少,高能光子的數量增加,光子的總能量增加,背景輻射不再是理想的黑體輻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
  • 外文名:Sunyaev-Zel'dovich effect,縮寫為SZ效應
  • 發明者: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
  • 提出時間:1970年
  • 套用領域:物理學
主要用途,基本觀點,發現者,

主要用途

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是由蘇聯物理學家拉希德·蘇尼亞耶夫和雅可夫·澤爾多維奇於19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並且已經在某些星系團中觀測到,可以用於檢測宇宙中的物質分布、確定哈勃常數的數值、星系團中熱等離子體的質量等等。現在利用亞毫米波望遠鏡(微波望遠鏡)能夠探測到SZ效應中說明問題的扭曲現象,還將有助於宇宙學家們找到對其他方法來說太遠或太暗而無法發現的星系星團。這些觀察結果反過來有助於宇宙學家發現星團的演化過程,而且有可能利用SZ效應發現宇宙中暗物質的位置。

基本觀點

 背景輻射因受視線方向上富星系團中物質的影響而發生的畸變。真正與背景輻射作用的物質是星系團中星系周圍的熱電漿。這些電漿的密度按地球標準是非常低的,但已高到足夠引起背景輻射可探知的變化。背景輻射的光子被熱電漿中的電子散射到較高能量,這就使得抵達我們射電望遠鏡的對應於射電波的光子變少。雖然這意味著能量較高的光子(波長較短)增多了,但只要我們考查的是射電觀測,那么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的結果就是使來自觀測天區的背景輻射顯得較冷。拉希德·蘇尼亞耶夫和雅可夫·澤爾多維奇於1972年(當時在莫斯科工作)預言的這個效應,將使背景輻射溫度僅僅改變萬分之一(0.01%),但已確實在幾個星系團中測出來了。
這一點很重要,原因有二。第一,背景輻射星系團影響這個事實,證明它確實來自那些星系團後面的宇宙遠方-也就是說它確實是‘背景’輻射。第二,將這一效應的實測結果與星系團在X射線波段的亮度進行比較,就有可能估算出哈勃常數值。由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的強度可以得出星系團中產生X射線的熱電漿有多少(典型結果與該星系團的星系中全部明亮恆星所含的質量大致相同),而這又給出星系團的X射線絕對光度。因此,再測出星系團的X射線視光度,便可知道它有多遠。將這一距離與紅移比較,就給出哈勃常數。遺憾的是,由於效應很小,測量很困難,得到的哈勃常數值仍然不很確定。不過這些數值接近用其他方法所得數值範圍的低端,即大約40~50公里每秒每百萬秒差距。

發現者

 雅可夫·澤爾多維奇是前蘇聯著名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家,是最早提出活動星系核的能量來自超大質量黑洞的人之一。1964年,澤爾多維奇提出銀河系X射線源是雙星系統中的中子星或者黑洞吸積過程產生的。同年他還提出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1972年,他與拉希德·蘇尼亞耶夫預言了星系團對背景輻射的影響,這一現象被命名為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