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辛莊鄉蘇家嘴村是石家莊市一個行政村,相鄰李家嘴村,米湯崖村,焦家垴村,與平山縣、山西盂縣接壤,四季分明,風景秀麗,風景如畫,歷史悠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家嘴村
- 所在地: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辛莊鄉
- 性質:中國傳統村落
始建年代,基本介紹,主要農副產品,村內資源,村里單位,圖片介紹,地理位置,
始建年代
元代以前
基本介紹
蘇家嘴村地處深山,四面高山峻岭,植被豐茂。群山鐘靈俊秀,村民勤勞淳樸。村內古建築眾多,有建於明代的普濟寺、普寧寺,有建於清代的大廟、老母廟,以及古民居多處。
2016年11月09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布,蘇家嘴村被列入名單中,被定為中國傳統村落。
蘇家嘴村位於井陘縣城西40公里,全村現居人口246人,86戶,村域(含山場)面積50平方公里,蘇家嘴、碾子嘴、叮噹峪、楊樹坑、南銀窩、北銀窩、南垴寺、北垴寺等十多種自然山莊散居其中,蘇家嘴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主要有張、李、蘇、杜、谷、高、許七大姓氏。
蘇家嘴村據傳說與史料記載,金泰和年間,碾子嘴即有人居,最早趙氏由東西坪遷此居住。固其居住處山樑前端,有一巨石酷似石碾,故名碾子嘴,據清《雍正縣誌》記載,清雍正及以前劃歸“橫河漕莊”管轄,元末天下大亂,戰爭頻繁,井陘之地,田園荒蕪,人煙稀少,存者居半,人口不足三萬。井陘系冀晉要衝,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間有游勇匪寇出沒,百姓世代倍受其害,為避戰亂開始向深山區遷徙。元末明初北銀窩平王垴許家從桃王莊遷來居住,蘇家嘴蘇氏從賈莊遷來居住。明朝初年,平山洪子店李氏遷入北銀窩居住,至清末,北銀窩當時大部分山場歸李氏掌管。清朝中後期,張氏從平山獅家灣遷入。之後杜氏從小作遷入,並逐步接管大部分山場。清末民初,西坡高氏從獲鹿遷入,清朝末年東坡許氏從桃王莊遷入,西雜木口高氏從小作遷入。清末至抗戰前,“北銀窩”為一行政村。清雍正初年,張氏從山西遷入碾子嘴居住,至今已十四代人。清雍正年間,李氏從石瓮村遷入叮噹峪居住,至今已有十四代人。清道光初年,張氏從山西遷入楊樹坑居住,至今已有十代人。清鹹豐初年,張氏從趙西嶺遷入叮噹峪掌居住,至今已有七代人。清道光年間,谷氏從胡雷遷入南銀窩居住,至今已有七代人。清代初年,高氏從小作遷入北垴寺居住。清朝初年,谷氏從胡雷村遷入南垴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至清末民初形成了蘇家嘴、北銀窩、碾子嘴、叮噹峪、楊樹坑、南銀窩、南垴寺、北垴寺等大小十多個自然山莊,姓氏主要有:張、李、蘇、杜、谷、高、許等。自清朝開始,蘇家嘴、碾子嘴、叮噹峪、楊樹坑、南銀窩等與其西部李家嘴等自然山莊組成一行政村,取名“北瓮村”。
抗日戰爭百團大戰期間,蘇家嘴、碾子嘴、叮噹峪、楊樹坑、南銀窩與北銀窩、北垴寺、南垴寺等山莊合併為一行政村,取名為“抗建村”, 1981年縣地名普查時,因蘇家嘴在所有自然山莊中居住最集中,人口最多,故更名為“蘇家嘴”至今。新中國成立後,53年—56年歸一區管轄,56年—58年建抗建鄉(管轄北瓮等村),58年—65年歸賈莊公社管轄,65年—88年前,屬米湯崖鄉管轄,1988年撤區並鄉至1996年歸桃王莊鄉管轄,1996年鄉再行合併,歸辛莊鄉管轄至今。
蘇家嘴村有人居以來已近千年歷史,歷史悠久,七大姓氏為養種山地、避戰亂、求生存先後從不同省、縣遷來定居、結親,將不同習俗文化融合一起,取長補短,形成了濃濃的當地風情。
主要農副產品
玉米、高粱、穀子、黃豆,芫荽葉,西洋菜,白花菜,土豆,蕃茄、草莓、花椒、柿子、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