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溝

《蘆溝》是清代詩人張問陶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首聯描繪蘆溝遠眺景象,氣象闊大;頷聯寫關山秋色,令人頓生詩情;頸聯感嘆人世茫茫,功業難成;尾聯憑弔古人,大有空絕古今,壯懷激烈之概。全詩氣勢闊大,格調沉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蘆溝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張問陶
  • 作品出處:《船山詩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蘆溝
蘆溝南望盡塵埃,木脫霜寒大漠開
天海詩情驢背得,關山秋色雨中來。
茫茫閱世無成局,碌碌因人是廢才
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弔古金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蘆溝:在河北省,即桑乾河,即永定河上游。北京市西南郊有蘆溝橋。
②木脫:樹葉脫落。大漠:泛指北方廣闊的平原與沙漠。
③驢背得:據《全唐詩話》載:唐鄭綮善為詩,他任宰相時,有人問他近來有無新作,他說:“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即為此句之本。
④閱:經歷世事。
⑤碌碌:平庸。因人:依附於人。
⑥金台:即黃金台,故址在河北省東南,相傳為舊戰國時燕昭王所築,曾置千金於上,以招攬天下賢士。

白話譯文

我站在蘆溝橋往南遠望但見滾滾塵埃,秋冷霜重木落風寒惟有一片大漠湧來。
騎在瘦弱的驢背尋求天海濃郁的詩情,只見秋雨瀟瀟為關山的秋色增添異彩。
塵海茫茫,慨然長嘆一事難成,庸人碌碌,觸目堪悲儘是廢才。
再也呼不回往日的英雄,我空自放歌,面對著這古今高台。

創作背景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當時詩人只有二十歲,他告別了江漢的家人,長途跋涉到北京應試,以實現建功立業的理想,這首詩即是詩人路過蘆溝橋時有感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首聯寫蘆溝秋色,大有“天蒼蒼,野茫茫”之勢。詩人抓住深秋時節的時令特徵,著力渲染了北方秋景的空曠和蕭索。從空間上來說,蘆溝南望,塵埃滾滾,一片透茫,北方的曠野顯得特別開闊空曠。在這空闊無邊的大自然面前,個人又顯得多么渺小,微不足道。但渺小的個人存在也自有它的價值,必須努力實現,否則就會在大自然中無聲無息地消失。這兩句很有曹操《觀滄海》的意境,隱含著詩人的存在意識。從時間上來看,時令已是深秋,霜寒氣冷,樹葉脫落,一片蕭索。嚴酷的自然環境象徵著詩人所處的冷漠的社會環境。正像前者可以摧折大自然的活力和生機樣,後者也會扼殺人的生存價值。這幅空廓廖落的秋色圖展示了詩人開闊的眼界。
頷聯寫關山中的風雨秋色引發了詩人的詩興,詩人觸景生情,詩思驟來。“天海詩情驢背得”,引用了《全唐詩話》中的典故。這一聯是首聯與頸聯之間的過渡,是寫景與抒情之間的轉接。
頸聯,詩人觸景生情,直抒胸臆。前一句詩人慨嘆良時蹉跎,功業未建,飽含著詩人懷才不遇的憂憤。後一句抒發了不願作碌碌庸人的壯志,反映了詩人建功立業的渴望。這一聯的抒情緊緊扣含了首聯的寫景,“木脫霜寒”的秋色正契合了詩人“人生在世不得意”的身世淒涼之感;而原野的開闊空曠又正襯托出詩人志向的高遠和抱負的宏大;曠達而悲涼的秋景正應合了詩人豪邁而淒涼的心境。
尾聯將頸聯里表露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借古事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生不逢時而又企望迫舉英雄建功立業的情懷。如果說頸聯是觸景生情的話,那么這一聯則是因事抒情了。詩人憑弔古代的黃金台,想起好賢的君主和因之脫穎而出的英雄。往日的英雄郭隗樂毅之輩已經成了古人,自己再也不能與之同道;而燕昭王那樣好賢的君主也不能復出,自己再也不能欣受其惠。詩人呼喚的是長眠九泉的古人,燃燒的卻是心肝欲碎的詩人自己。這是生不逢時的志士的悲歌,表現了自己引古代英雄為同道的雄心,同時也隱含了對不識賢才的統治者的不滿和譏諷。
這首詩在遼闊的時空中展開詩思,背景深遠闊大,氣勢豪邁強健,具有迫切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歷史感。詩歌從寫景入手,接著觸景生情直陳悲慨,手法富於變化,結構輕倩靈活,詩人把抒情與寫景合為體,把懷古與述懷融為一爐,從而把北方雄渾壯闊的原野、蕭索荒涼的秋色和憑弔者的慷慨悲歌,以詩意交融在一起,渾然一體,毫不枝蔓,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名家點評

安徽師範大學原教授曹光甫《古詩觀止》:“這首詩寫景索寞蒼涼,抒情悲愴沉咽,於自嘲自諷中透露出壯志未酬和寄人籬下的牢騷與不平。篇末言志,借思古之幽情,抒懷才不遇之襟懷,言盡而意未盡,餘韻悠然。”

作者簡介

張問陶(1764—1814年),宇仲治,號船山。遂寧(今屬四川)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人,五十五年(1790年)成進士,改輸林院庶吉士,數館授檢討。部選山東某州府知府,因違上官,借病乞歸。僑居蘇州虎丘山塘陸龜蒙桐屋之左,名其居為“樂天天隨鄰屋”。卒於蘇州寓所。精通古文辭,尤工於詩,並能書畫。其詩空靈沉都,獨辟奇境。有《船山詩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