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蘄春夏枯草
- 產地名稱:湖北省蘄春縣
- 品質特點:色澤淡棕,體輕質脆,微有清香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4年第55號
- 批准時間:2014年05月16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蘄春夏枯草與其他地區夏枯草相比,獨特之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感觀:花序較長,果穗較大。蘄春夏枯草長2—8厘米,直徑1.0—2.0厘米,而一般夏枯草長僅1.5—6厘米,直徑0.8—1.5厘米。
二是內質:蘄春夏枯草浸出物含量和迷迭香酸含量較高。前者≥10.5%,最高檢測值達到21.5%。後者≥0.20%,最高檢測值達到0.36%。兩者含量均比其他地區產夏枯草含量高。
產地環境
蘄春境內山區、平原、丘陵、湖泊縱橫交錯、相互依存。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生態環境良好,藥材資源優越,是傳統中醫藥文化之鄉,自古就有“千門萬戶懸昌艾,出城十里聞藥香”之說,歷來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中藥材的集散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適宜多種中藥材生長,《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1892種藥物中,蘄春境內生長就有1059多種,蘄春夏枯草就是眾多的中藥材之一。
歷史淵源
明代,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對蘄春夏枯草有明確記載:“主治寒熱瘰鼠頭瘡,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並附有7副診治藥方。李時珍明確地描述了蘄春夏枯草的藥用價值,此述被後代認為是蘄春夏枯草的經典論述,被歷代醫書所轉載。
清代,鹹豐年間和光緒年間兩次修撰的《蘄州志》之《卷三·土產》篇中,都將蘄春夏枯草列為蘄春土特產,作為貢品上繳朝廷。蘄春夏枯草還是藥食兩用的佳品,在蘄春民間一直有用夏枯草製作藥膳、煲湯的習慣。
傳統上,蘄春夏枯草以自然野生和零星種植為主。2011年,蘄春縣承擔了湖北省科技廳科技攻關項目——《蘄春夏枯草規範化種植及產業鏈構建》研究項目,開始在漕河鎮和獅子鎮建立蘄春夏枯草種植標準化示範基地,並通過標準化種植制定了《蘄春夏枯草種植技術規程》《蘄春夏枯草》兩項標準,對產前、產中、產後實行全過程標準化管理,標準化種植取得成功,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量大幅提升。
生產情況
1986年,湖北進行的中草藥資源普查結果表明,蘄春夏枯草年產量達到10萬千克,是夏枯草的主產區。
2014年,蘄春縣共有夏枯草生產加工企業11家,專業合作社9家,種植戶2600戶,其中龍頭企業年產值21億元。
產品榮譽
2014年05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蘄春夏枯草”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蘄春夏枯草產地範圍為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八里湖辦事處、赤東鎮、漕河鎮、橫車鎮、彭思鎮、管窯鎮、株林鎮、劉河鎮、獅子鎮、青石鎮、向橋鄉、張塝鎮、檀林鎮、大同鎮共15個鄉鎮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夏枯草地方品種。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1000米,土壤類型為砂壤土,土壤pH值6.5至7.2,土層厚度≥25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1.2%。
三、栽培管理
1.育苗:8上旬至10月下旬,苗床育苗。
2.定植:11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幼苗8片至10片真葉時定植,每畝栽植≤10000株。
3.施肥: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
四、採收加工
1.採收:6月上旬至7月上旬,70%以上果穗呈棕褐色時,晴天採收。
2.加工:採收後除雜,收取果穗,自然曬乾或烘乾。
3.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穗呈長圓柱形或寶塔形,淡棕色或棕紅色,體輕質脆,微有清香。
2.理化指標:含水量≤14.0%,浸出物≥10.0%,迷迭香酸≥0.2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蘄春夏枯草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蘄春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蘄春夏枯草的檢測機構由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