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背面散生淡綠色小點,後漸變為暗黃褐色不規則突起,即病菌的夏孢子堆,直徑0.5mm左右。多發生於葉脈兩側、葉片尖端或基部,葉片邊緣和側脈易凝集水滴的部位也見發病。有時夏孢子堆密集在葉脈兩側連成條狀。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藥用植物棗鏽病
- 主要症狀:葉面呈花葉狀,後漸變為灰色,失去光澤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否
疾病名稱,基本概況,基本症狀,病因原理,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疾病名稱
藥用植物棗鏽病
基本概況
棗 學名 Zizyphus jujuba Mill.鼠李科木本植物。以果實入藥。此外根和樹皮也可入藥。具補脾益氣、養心安神之功效。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基本症狀
初埋生於表皮下,後突破表皮外露並散出黃粉狀物,即夏孢子。後期,葉面與夏孢子堆相對的位置,出現具不規則邊緣的綠色小點,葉面呈花葉狀,後漸變為灰色,失去光澤,棗果近成熟期即大量落葉。棗果未完全長成即失水皺縮或落果,甜味大減。落葉後於夏孢子堆邊緣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小,黑色,稍突起,但不突破表皮。
病因原理
Phakopsora zizyphi-vulgaris (P.Henn.) Diet.稱棗多層鏽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本病只發現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兩個階段。菌絲體無色,大小30—40×5—8(μm);夏孢子橢圓形或球形,淡黃色至黃褐色,單胞,表面密生短刺,大小14—26×12—20(μm);冬孢子長橢圓形或多角形,單胞,平滑,頂端壁厚,上部栗褐色,基部色淡,大小10—21×6—20(μm)。
發病條件
棗鏽病的侵染循環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以冬孢子在落葉上越冬,也有報導以夏孢子越冬。據檢查,棗芽中有多年生菌絲活動。病落葉上越冬的夏孢子手酸棗上早發生的鏽病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有試驗證明,外來夏孢子也是初侵染源之一。夏孢子隨風傳播,通常於7月中、下旬開始發病,濕度高時病菌開始侵染葉片。河北東北部棗區,8月初開始發病,9月初進入發病盛期,大量夏孢子堆不斷進行再侵染,致葉片脫落。有些年份,落葉可推遲到11月初。9月下旬開始出現冬孢子。地勢低洼、行間鬱閉發病重;雨季早、降雨多、氣溫高的年份發病重。高燥的坡地或崗地和行間開闊通風良好的棗區,發病較輕。各棗樹品種間,內黃的扁核酸、新鄭的雞心棗最感病,新鄭灰棗次之,新鄭九月青、贊皇大棗,靈寶大棗和滄州金絲小棗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棗園不宜密植,應合理修剪使通風透光;雨季及時排水,防止園內過於潮濕,以增強樹勢。 (2)清除初侵染源。晚秋和冬季清除落葉,集中燒毀。(3)發病嚴重的棗園,可於7月上中旬開始噴1次1:2—3:300倍式波爾多液或30%綠得保膠懸劑400—500倍液、20%萎銹靈乳油400倍液197%敵銹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波美0.3。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0倍液。必要時還可選用三唑酮、敵力脫等高效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