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縣乞巧節

藤縣乞巧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民俗,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藤縣乞巧節
  • 主題詞:民俗,藤縣,太平鎮,乞巧節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漢代
  • 認證時間:2014年
  • 認證批次:第五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道具,

簡介

乞巧節是藤縣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傳統節日,主要流傳於藤縣北部鄉鎮,其中又以太平鎮最為盛大。太平鎮的“乞巧節”民俗活動由來已久,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傳說織女的手藝極巧,不僅會織雲錦,而且還能縫出無邊天衣。少女們也想擁有這樣的巧手,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習俗。藤縣太平鎮的乞巧節通常在農曆的七月初六入夜開始活動,天亮即散。

歷史淵源

漢代就有了乞巧風俗。南北朝時,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唐代有長安穿針乞巧的風俗。宋東京潘樓出現了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製品。“仙樓”:剪五彩紙為層樓;“仙橋”:剪紙為橋,上有牛郎、織婦及仙侍從;“花瓜”:在瓜上刻花紋;“種生”:以綠豆、小麥、小豆等在瓷器內用水泡浸,長出數寸長的綠芽,用紅藍彩條束起。在七夕乞巧活動中,婦女們不僅可以向織女乞求技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心愿,向織女乞富、乞壽、乞子、乞愛情。在諸多的願望中,每人只得乞求一樣,且連乞二三年方顯心誠。

基本內容

太平鎮的乞巧節一般分四大部分:做糍粑、製作手工藝品、取“神仙水”、晚會演出。
做糍粑:所製作的糍粑的種類不一,都要經過熱水和開黏米粉、揉粉成團、包餡、入糍粑印模、成型後上籠蒸煮多道工序才完成。製作印彩糍粑的工藝更是獨特複雜,要用含食用色素的彩色麵團為筆,在白色的麵團上進行畫畫、寫字,造型各異,精緻美觀。
製作手工藝品:姑娘們發揮豐富的想像力,用紙、布、竹篾、藤麻、樹枝等製作成天庭、龍宮、凌霄殿、南天門、鵲橋、牛郎織女等,把七仙女游花園、牛郎織女想回、天姬送子等故事場景表現出來。還有用珠子串綴成動物、人物,用花生、袋裝餅乾、或利是串聯成壘成寶塔;用彩紙裁剪縫製仙女衣裙等,琳琅滿目,讓人大開眼界。
取“神仙水”:傳說每到七夕,天上的七仙女就會來到人間的江河戲水洗澡,所以這一天江河裡面的水就沾了仙氣,成了“七姐水”,會特別甘甜清涼。人們相信“七姐水“能祛病健身,當天中午十二點前後到去江邊取”七姐水“是太平居民經年的習俗。
晚會演出:人們在向織女祈禱完後,開始載歌載舞來慶祝乞巧節。以唱山歌為主,也有唱牛歌調和採茶調的,重頭戲當然是應景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片段,悠長的唱腔、熟練的唱詞,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主要價值

乞巧習俗作為一項流傳已久的民俗活動,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它是藤縣民間婦女工藝品的陳列集會,集中展示了婦女們的靈巧構思和靈巧工藝;也是姑娘、媳婦們交流技藝和感情的場所,豐富了人們的民間文化生活,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瀕危狀況

然而,這種意義深遠的節日在逐漸淡化和沒落,令人心痛。社會在進步,農業文明的消散,傳統節日的生存根基一點點消磨,人和自然的關係就疏遠了;時代在變化,各種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和衝擊,也疏離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意識和情感;更重要的是,年輕人逐漸缺乏歷史情懷和文化情懷,覺得沒意思,導致生活中很多傳統節日的淡化。我們能做的、需要做的,就是從自身做起,重視傳統節日、重視傳統文化,珍惜七夕乞巧這一源遠流長的民俗。

道具

用紙、布、竹篾、藤麻、樹枝等製作成天庭、龍宮、凌霄殿、南天門、鵲橋、玉皇大帝、牛郎織女等,把七仙女游花園、牛郎織女相會、穆桂英掛帥、天姬送子、姜太公釣魚等故事場景表現出來。還有就是靜物,有用珠子串綴而成動物、人物;用花生、袋裝餅乾或者利是封串聯壘成寶塔;用宣紙裁剪縫製的仙女衣裙等,琳琅滿目,令人大開眼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