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設計研究

藝術與設計研究

《藝術與設計研究(第1輯)》內容簡介:將當代中國藝術設計的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地結合起來,並由此出發對如何辦好藝術與設計學院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看法。

基本介紹

  • 書名:藝術與設計研究
  • 作者:歐陽巨波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985053
  • 外文名:Art and Design Research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5頁
  • 開本:16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歐陽巨波主編的《藝術與設計研究》對藝術設計問題做了開放的、多角度的探討。其中不僅考察了西方藝術設計教學中值得我們借鑑的做法,還考察了西方現當代設計中的人本主義思潮、新材料及技術與設計、藝術審美觀教學的重要性等,提出了不少有深度的看法。有的文章,如對吳昌碩的書法成就及書學思想、元代文人畫在當代的意義與價值、藏傳佛教中八吉祥符號象徵意義等問題的論述看來好像和藝術設計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實際上都是當代中國藝術設計民族化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作者簡介

歐陽巨波,武漢紡織大學教授。

圖書目錄

思想與理論
以人為本,在全面發展中求創新
——對我國當代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策略的思考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
淺談公共藝術的社會屬性和公共關懷
略論明清屏風設計的審美意趣
後現代語境下的現代陶瓷材料語言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高密撲灰年畫的生存態勢
吳昌碩的書法成就及書學思想探索
中國當代文化軟實力研究現狀分析
——以元代文人畫審美情趣為例
藏傳佛教文化中八吉祥符號的象徵意義
席勒美學研究的新視野
——評張玉能的《席勒的審美人類學思想》
“70後”青年藝術家的出發點
理性繪畫的抽象化
淺析生成藝術與傳統水墨形成背景的相同性
現代設計批評研究述評
——人本主義思潮的生成
“傳統”“地域”“生活”對新園林建築的影響
——以王澍作品為例
詩意楚建築藝術的形神與文化之美
淺析“十七年電影”的現代娛樂性
淺析家用紡織品及其配套設計與數位技術結合的套用
創新與教育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
——課程的有效價值、動態性、關聯性研究
淺談藝術審美觀的教學重要性及教育方法
反思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誤區
關於“基礎”的定位思考
——寫在中央美術學院60年素描展之後
動漫產品的品牌化衍生研究
多軌制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探索
工科院校美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藝術生考研現狀分析
理性遊戲快樂設計
試析當代中國藝術設計教育中“人”的缺失
傳承賦彩,重釋丹青
——岩彩畫的文化疆域與現實發展問題
創造性思維的沃土
——淺談法國國立布雷斯特高等藝術學院藝術設計教學理念
論構築藝術及其設計方法
淺議家電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設計
綠色工業設計新思維
實踐與教學
試論當代插畫教學中傳統與數位技術的交融互補
超越物質性
——西藏建築材料略說
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跨學科培養模式研究
工業設計理論教學探討
論藝術類學生實踐專業技能的培養
數位化展示設計的技術特徵及其比較
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診所式教學初探
論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對大學生創業的孵化作用
關於藝術設計教與學中學習心理與方法的思考
模組化設計方法在家具設計中的套用
泥模玩具中的藝術形象與審美教育
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建設的研究
淺談現代印花圖案設計的特性
論新材料及技術與設計的關係
論道與器的統一
——壁畫藝術教學思考
課程與教法
手工編織課教學的探索
傳統節日為禮品包裝提供了展示平台
材料工藝課程教學反思
論暈染技法在家紡面料紋樣設計中的運用
筆斷意連
——中國畫課程教學研究
能量的擴張
——淺談素描教學中的混合材質與表現
綜合性大學藝術專業教學評價研究
——對學生學習成績評價的反思
美國平面設計專業互動式教學探析
——以佛羅里達大學藝術與藝術史學院為例
淺談室內設計中色彩空間的情感效應
家紡設計中的市場區隔化設計
淺談展示設計中的版式設計

序言

我歷來認為,美學研究既要重視比較抽象的基本原理研究,也要充分重視和各門藝術相關的套用性美學的研究,使前者能夠有效地作用於後者。我過去對書法和繪畫中的美學問題作了一些研究,目的就是為此。除書法、繪畫之外,我對藝術設計問題也很有興趣。記得在1980年10月,曾應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會之邀,做了一個題為《談形式美》的報告,後來收錄我的《美學與哲學》一書。這個報告所講的就是我當時對和藝術設計相關的形式美諸要素及其法則的思考。最近讀到了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歐陽巨波教授主編的《藝術與設計研究》(第一輯),感到這個文集編得很好,所以我想作為一個讀者來談談我的讀後感,同時也再次談談目前我對藝術設計的一些想法。該文集的一個十分可貴的特點,就是非常鮮明地將當代中國藝術設計的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地結合起來,並由此出發對如何辦好藝術與設計學院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看法。古今中外的藝術史早已告訴我們,藝術雖然不同於政治,但從來沒有什麼超政治的藝術,藝術設計也是這樣。此外,我們所說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指政治建設,它包含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五個方面,其中每個方面都與藝術設計有密切關係。為藝術設計的發展開出了廣闊的天地。僅就政治而言,本書還收入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一文。這本來是各類高等院校都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一本關於《藝術與設計研究》的文集裡,有什麼必要講這個問題呢?我認為很有必要。這不僅因為藝術設計與設計者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分不開,而且還因為自古以來世界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設計,都與設計者對自己所屬國家、民族的社會政治的認同、理解、熱愛分不開。此外,我們知道,西方以包浩斯為重要代表的現代設計的產生一開始就是同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分不開的,包浩斯設計學院的第二任校長漢斯·邁耶甚至在學院中開設了社會主義政治課(詳見王受之著《世界現代設計史》第六章)。該文集的另一個可貴的特點,是對藝術設計問題做了開放的、多角度的探討。其中不僅考察了西方藝術設計教學中值得我們借鑑的做法,而且還考察了西方現當代設計中的人本主義思潮、新材料及技術與設計、藝術審美觀教學的重要性等,提出了不少有深度的看法。有的文章,如對吳昌碩的書法成就及書學思想、元代文人畫在當代的意義與價值、藏傳佛教中八吉祥符號象徵意義等問題的論述看來 好像和藝術設計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實際上都是當代中國藝術設計民族化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有一篇專門考察“70後”青年藝術家審美心態的文章同樣值得我們注意,因為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發展引起了中國當代審美意識的巨大變化。如何發揚這種變化中居於主流地位的積極向上的東西,疏導並抑制其中有負面消極影響的東西,是包含藝術設計在內的中國當代藝術必須面對的一大問題。收錄該文集的文章都正確指出藝術設計是一門“交叉性”或“綜合性”的學科,因此深入認識這種“交叉性”的實質特徵是關係到藝術設計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大的歷史背景來看,藝術設計是19世紀以來大機器工業和商品交換迅猛發展的產物。它使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製造告別了中世紀行會的小手工藝,並發展成為現代商業或現代商品生產的一個龐大的部門。因此,現代藝術設計包含了三個方面的交叉:套用現代科技進行製作的技術、產品的實用功能的完滿實現和由產品製作使用的材料及產品形式構成所顯示出來的美。後一方面又顯然是產品的設計製作之所以能被視為一門藝術的原因。但是,一個完全為了實用功能而製作的產品何以也能具有美呢?在這個問題上,由功能主義提出的解釋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它主張“形式追隨功能”,其次是聲稱“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能真正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質”(參見本書收錄的《現代設計批評研究述評》一文)。我們知道,18世紀康德的美學已深刻指出:合目的與合規律的高度統一是美的一個根本性的特徵。如果合目的與合規律處於分裂、對抗或互不相關的狀態,那就不可能有美。所以,我們確實可以說,一個“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是“實現”了“美的第一要素”和“取得”了“美的本質”的。因為它既是“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又是“完全實用的”,這就是說它既是高度合規律的,又是高度合目的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的高度統一是現代一切成功的設計的根本特徵。前現代及中世紀行會手工藝設計的美也同樣是合規律與合目的的高度統一的表現,只不過在現代的功能主義看來還不是“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即不是依靠現代科技而創造出的。但不論康德或現代設計中的功能主義,都不能科學地說明為什麼美是合規律與合目的的高度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