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應該人藝合一》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發表於《美術報》,並被光明網等轉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藝術家應該人藝合一
- 作者:王進玉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出處:美術報
作品原文
藝如其人,人如其藝。筆者始終認為,一個真正立體的、豐滿的藝術家,應該是人藝不分、人藝合一的,無論創作上,還是實際生活中,舉手投足間都會自帶藝術氣息,也都會表現出藝術家該有的樣子,對得起藝術家這個身份和稱謂,而非一副反差過大、表里不一,或者裝腔作勢、虛情假意的狀態。但現實中卻往往不盡人意。直言不諱地講,當下有些藝術家不注重個人形象,不僅思想不乾淨,而且作風不檢點,無論做人還是從藝,都不時出現一些低俗、惡俗,甚至暴力、色情等的齷齪行為。
的確,當我們撇開德來談藝,本身就是德上出了問題。而純粹依靠或配以暴力、色情等的下三濫手段來敗壞風氣、褻瀆創作,或借用其外在行為元素與符號形式來彰顯和表達藝術自身魅力與吸引力的時候,也無疑是藝術的悲哀,更是藝術家的悲哀!不過當下很多藝術家似乎並沒意識到這一點,也已然到了不知羞恥,毫無道德感、責任感可言的地步。為了追名逐利,各種手段、伎倆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實在令人不齒。但即便如此,依然有眾多追隨者心甘情願拍他們馬屁,捧他們臭腳,為他們“搖旗吶喊”“樹碑立傳”,只因他們的作品有市場、能賣錢,從他們身上可以撈到油水,所以也便經常性地為他們洗白、辯護,以致於顛倒是非、混淆視聽的現象時有發生,把整個藝壇攪得渾濁不堪。
當今書畫界,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江湖”。體制內也好,體制外也罷,毫無二致。甚至體制內的很多“江湖氣”比體制外的還要嚴重,只不過一些行為做得更加隱蔽,更加掩人耳目或冠冕堂皇罷了。某些體制內藝術家,表面上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實則虛有其表、名不副實,為了爭取到所謂的職位、榮譽等,不惜暗地裡托關係、走後門、耍計謀,乃至進行更為見不得光的“交易”。記得啟功先生就曾爆料:協會有些人爭當理事、主席爭得很厲害,甚至還讓自己老婆出來拉票……其實圈內人都清楚,這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從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杜軍因受賄、行賄被判刑到中國書法家協會原黨組書記、副主席趙長青借藝術之名行貪腐之實被提起公訴,僅最近曝光出來的諸多書畫亂象就可見一斑,且大都發生在體制內團體,不得不令我們警醒和反思。當然,真正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也是有的,但較之過去則少之又少。所以加強必要的行業規範、體制內約束,以及藝術家自身的職業操守與品德修養,應為當今畫壇、書壇之第一要務。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也要特別指出,即在具體創作過程中,有些書畫家看似很本真很性情,其實是偽裝的,大多時候不過在扭曲作態,或技法熟練的表現罷了,也許他們自己並沒發覺,經常會把反覆訓練出來的手頭功夫誤以為是自己本然的個性、性情,並在創作上加以演繹、誇張。殊不知真正的性情,應該是內發的一種氣質和味道,與一個人天生的、本自具足的性格、脾氣等緊密相關,且是由內而外自然而然釋放出來的,並非後天人為規訓、調教的結果,更非僅僅表現於外在的裝模作樣、拿腔拿調、潑灑癲狂,否則只會貽笑大方,令人生厭。
所以作為藝術家,一定要找到與自己天性、稟賦、氣質等相吻合的藝術門類、表現語言和表達樣式,而不是順大流,不加分析、盲目選擇,或帶有過強的目的性、功利性來從事藝術,那樣只會適得其反,甚至糟踐了藝術。譬如,明明自己很粗獷、豪放,更適合選擇行書、草書,以及寫意畫等的創作,卻非要強迫自己去完成相對規矩、嚴謹的篆書、楷書,非要花一個月,乃至更長時間去打磨一幅在外行看來似乎很吃功夫的工筆畫,目的只是為了招評審喜歡,容易入展,或討市場認可,更容易被買家看中。反之亦是如此,明明自己很內斂、細緻,卻偏偏選擇大寫意創作,也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真正了解、掌握寫意畫創作的技法技巧,任憑筆下一件件不著要領、粗率拙劣的垃圾畫面世,目的只是為了刻意表現自己“瀟灑”,或贏得一個“多面手”的標籤,更有甚者,則是為了在創作上圖快圖省事,糊弄市場多賣點錢罷了……毫不客氣地講,以上這些不負責任、令人作嘔的行為,都是違背藝術天性、創作要求、市場規範與道德良知的,注定不會有好的結果,也終究會受到必然的懲處和唾棄。
總之,藝術家要真誠、要純粹,藝術創作更應如此,且力求做到“達其性情,形其哀樂”,並深刻挖掘心靈感受、表達自身生命立場與態度,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是藝術創作應始終遵循的根本,也關乎一個人天分才情、價值觀念等的抒發,甚至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藝術所能達到的最終高度。在此方面,當代畫家像韓羽、丁立人、朱振庚、朱新建等人就做得比較好,他們懂得順性而為、遵從內心、體味人生,畫裡畫外也都是真實不虛的狀態。他們的畫與其說是思想與人格精神的寫照,不如說就是另一個藝術化的自己,他們本人與其說是畫中人物的原型角色,不如說就是一直這么生活的樣子——不虛偽、不做作、自自然然、磊磊落落。由此也極大地成就了他們,而且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將會越來越凸顯,越來越受到理應的關注和重視。
歷史上這樣藝內藝外表里如一的藝術家更加不勝枚舉,無論是王羲之、顏真卿、張旭、懷素、蘇軾、徐渭、陳淳、傅山、八大山人,還是黃賓虹、于右任、謝無量、林散之、李苦禪、沙孟海、關良、啟功、吳冠中等前輩們,都是人藝和諧統一的典範。換句話說,什麼樣的藝術家創作出什麼樣的藝術作品。但現實中,我們寧願喜歡一個真誠的平凡藝人,也不願歡迎一個品德劣質的所謂“有才能者”。何況自古以來,藝由道崇,畫以人重,只有德藝雙馨、人藝合一的藝術家,才更值得後世敬仰、禮讚,而對於那些德不配位、德不配藝的藝術家,即便技藝再高,也不值得追慕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