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紫菀(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藏紫菀,中藥材名。本品為菊科植物緣毛紫菀的頭狀花序或根。拉丁植物名:Aster souliei Franch.採收和儲藏:5-7月開花期採收頭狀花,陰乾;春、秋季挖根,除去莖葉,洗淨,曬乾。功能主治為: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主流行性感冒;氣管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紫菀
  • 別名:青菀。
  • 漢語名稱:Zang Zi Wan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用法用量,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緣毛紫菀的頭狀花序或根。拉丁植物名:Aster souliei Franch.採收和儲藏:5-7月開花期採收頭狀花,陰乾;春、秋季挖根,除去莖葉,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主流行性感冒;氣管炎。

形態特徵

緣毛紫菀多年生草本,高5-45cm。根莖粗壯。花莖單一,紫色,有比值棱,被疏或密的白色長粗毛。基生葉蓮座狀,葉片緣綠色,長圓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2-7cm,先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呈寬翅狀葉柄,全緣;下部葉及上部葉長圓狀線形,長1.5-3cm,寬0.1-0.3cm,全部葉兩被疏毛,有白長緣毛,中脈在下面凸起,有離基三出脈。頭狀花序頂生,徑3.5-4.2cm,總苞半球形,徑1.2-2cm,黃綠色,總苞片3層,近等長或外層稍短,線狀、稀匙狀長圓形,下部革質,上部草質,外面幾無毛,或沿中脈及邊緣有白色柔毛;舌狀花30-50個,管部長1.5-2mm,舌片藍紫色,長圓狀線形,長12-23mm,寬2-3mm;管狀花多數,密集,鮮黃色,長3.5-5mm,管部長1.2-2mm,有短毛,先端5裂,裂片長1.5mm;花柱附片長1mm;冠毛1層,紫短色,長0.8-2mm,密生白色粗毛。花期5-7月,果期8月。

分布區域

資源分布: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700-4000m的高山針葉體外緣、灌叢及山坡草地或河灘草壩。

藥材性狀

性狀鑑別:花序皺縮成團;有時小花散攻露出花盤;花盤短圓錐形,著生管狀花的萼管群殘基,排列整齊。總苞半於形,直徑1.2-2cm,黃綠色;總苞片3層,近等長,長6-10mm,寬1-2mm,條狀披針形,先端尖,具白色長緣毛;舌狀花雌性,舌片細長,皺縮,紫色至紫藍色或灰紫色;舌狀花雌性,舌片細長,皺縮,紫色至紫藍色或灰紫色,長1.5-2.5cm,寬約1mm,柱頭2裂;管狀花兩性,黃色,雄蕊5,聚藥;雌蕊1,柱頭2裂,披針形,其上簇生黃色長柔毛,子房下位,冠毛1層,淡灰黃色或紫褐色,與管白色糙毛。氣香,味淡。以花冠藍紫色、氣香者為佳。顯顯微鑑別粉末特徵:棕黃色,微帶紫色。花粉粒棕黃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約35-39μm,具3孔溝,外表具刺狀突起,極面每裂片5-6刺,中部有疣狀突起。冠毛碎片,為多細胞組成的毛狀物,胞壁稍厚,具紋孔,頂端漸尖呈刺狀。非腺毛眾多,由14-18個細胞組成,頂端細胞細長,多偏於一側,基部細胞1-2列。柱頭碎片,表皮細胞呈楔槌關、鈍圓形絨毛狀突起。子房完整,不易粉碎,呈深黃棕色。花粉囊碎片,細胞內壁呈長方形、類方形、類多角形胞壁增厚。舌狀花冠下表皮細胞長方形,壁薄,胞壁細齒狀。苞片下表皮細胞碎片長方形,氣孔不等式或不定式,副衛細胞4-5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