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1〕,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2〕,死生之期也。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3〕。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4〕。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5〕。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6〕。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7〕。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8〕慧,下晡〔9〕甚,夜半〔10〕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11〕,用辛補之,酸瀉之〔12〕。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13〕慧,夜半甚,平旦靜。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14〕,用鹹補之,甘瀉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15〕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16〕,用苦瀉之,甘補之。
病在肺,愈於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17〕,用酸補之,辛瀉之。
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焠[火矣]〔18〕熱食、溫炙衣。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19〕,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20〕,用苦補之,鹹瀉之。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21〕,至其所生而愈〔22〕,至其所不勝而甚〔23〕,至於所生而持〔24〕,自得其位而起〔25〕;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目巟][目巟]〔26〕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27〕,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28〕。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29〕。
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30〕;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31〕。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32〕;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33〕。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34〕,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35〕。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36〕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37〕、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38〕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39〕、雞肉、桃、蔥皆辛。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毒藥攻邪〔40〕,五穀為養〔41〕,五果為助〔42〕,五畜為益〔43〕,五菜為充〔44〕。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作品注釋
1、更貴更賤——五行
當王當衰輪流更替。
張景岳:“
五行之道,當其王則為貴,當其衰則為賤。”張隱庵:“更貴更賤者,貴賤異時也。”
2、間甚之時——
張隱庵:“間者將愈之時,甚者加甚之時也。”
3、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吳昆:“肝為將軍之官,志怒而急,急則自傷而苦之矣。宜食甘以緩之,則急者可乎也。”馬蒔:“凡飲食藥物皆然。”
4、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吳昆:“心以長養為令,誌喜而緩,緩則心氣散逸,自傷其神矣。”
5、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吳昆:“脾以制水為事,喜燥惡濕,濕勝則傷脾土,宜食苦以燥之。”
6、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吳昆:“肺為清虛之髒,行降下之令,若氣上逆則肺苦之。急宜食苦,以泄肺氣。”
7、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張景岳:“腎為水髒,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潤之,蓋其能開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氣也。水中有真氣,唯辛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
9、
下晡——午後申酉兩個時辰為晡,下晡為這兩時辰之末。為金旺之時。
11、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吳昆:“肝木喜條達而惡抑鬱,散之則條達,故食辛以散之。”
12、用辛補之,酸瀉之——此處補和瀉與一般補瀉概念不同,吳昆曰:“順其性為補,反其性為瀉,肝木喜辛散而惡酸收,故辛為補,酸為瀉也。”
14、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
耎同軟。張景岳:“心火太過則為燥越,故急宜食鹹以耎之,蓋鹹從水化,能相濟也。”
16、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張景岳:“脾貴溫厚充和,其性慾緩,故宜食甘以緩之。”
17、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張景岳:“肺應秋氣主收斂,故宜食酸以收之。”
18、焠[火矣]——〔cuì’āi〕燒爆之物。
19、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土旺於四季,水不勝土,故腎病甚於四季。按上下文意,四季當指醜、辰、未、戌四個時辰,以作一日中的四季。
20、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張景岳:“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高士宗:“腎病則水泛,故腎欲堅,苦為火味,故能堅也。”
21、以勝相加——以強凌弱,如風勝則脾病,火勝則肺病等等。
22、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生之時日而愈。如木生火,故肝病癒於夏,愈於丙丁。
23、至其所不勝而甚——至被克的時日而疾病加重,如肝病甚於秋,加於庚辛,為金克木。
24、至於所生而持——至生己的時日而疾病可以呈相持狀態,如肝病持於冬,持於壬癸,為水能生木。
25、自得其位而起——指到了本藏當王之時日,如肝病起於春,起於甲乙,甲乙與春均為木旺之時。
26、[目巟][目巟]——〔huāng〕目昏花,視物不清。
27、取其經,厥陰與少陽——張景岳:“取其經者,非絡病也。取厥陰以治肝,取少陽以治膽,此承上文虛實二節而言,虛者當補,實者當瀉也。下放(仿)此。”
28、取血者——在其經血盛之處放血。
29、刺郄中血者——郄同隙。
馬蒔:“當取手少陰之郄曰
陰郄穴者,在掌後脈中去腕半寸。”
30、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
針灸甲乙經》作“善飢,肌肉痿”。《
類經》作“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31、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張景岳:“脾與胃為表里,故當取足太陰陽明之經,少陰腎脈也,脾主濕,腎主水,水能助濕傷脾,故當取少陰之血,以泄其寒實。”
32、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尻〔kāo〕:自
骶骨以下至
尾骶骨部分的通稱。陰:前後二陰。股:股骨。髀〔bǐ〕:股骨外側最上方,即大轉子處。腨〔shuàn〕:俗稱小腿肚,即
腓腸肌隆起處。胻〔héng〕:
脛骨,指小腿內側。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少陰經所循部位。
33、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張景岳:“太陰,肺之本經也,故當因其虛實取而刺之,更取足太陽之外,外言前也,足厥陰之內,內言後也,正謂內踝後直上腨之內側者,乃足少陰脈次也,視左右足脈,凡少陰部分,有血滿異於常處者,取而去之,以瀉其實。”
丹波元簡(日本):“《甲乙》,內下有少陰二字,……增少陰二字,義尤明白。”
34、虛則胸中痛——張景岳:“足少陰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虛則心腎不交,故胸中痛。”
35、清厥——清冷厥逆。
36、葵——《
植物名實圖考》:“
冬葵,湖南呼葵菜,亦曰冬寒菜,江西呼蘄菜,蘄、葵一聲之轉。”
40、毒藥——與今之毒藥意義不同。藥物之性味各有所偏,這種性味的偏勝,古人稱之為毒性。
作品譯文
黃帝問道:結合人體五臟之氣的具體情況,取法四時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作為救治疾病的法則,怎樣是從?怎樣是逆?我想了解製法中的從逆得失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回答說: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時令氣候,有衰旺勝克的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可以測知疾病的死生,分析醫療的成敗,並能確定五臟之氣的盛衰、疾病輕重的時間,以及死生的日期。
黃帝說:我想聽你詳盡的講一講。
岐伯說:肝屬木,旺於春,肝與膽為表里,春天是厥陰肝和足少陽膽的時間,甲乙屬木,足少陽膽主甲木,足厥陰肝主乙木,所以肝膽旺日為甲乙;肝在志為怒,怒則氣急,甘味能緩急,故宜急食甘以緩之。心屬火,旺於夏,心與小腸為表里,夏天是手少陰心和手太陽小腸主治的時間;丙丁屬火,手少陰心主丁火,手太陽小腸主丙火,所以心與小腸的旺日為丙丁;心在志為喜,喜則氣緩,心氣過緩則心氣虛而散,酸味能收斂,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屬土,旺於長夏,脾與胃為表里,長夏是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主治的時間;戊己屬土,足太陰脾主己土,足陽明胃主戊土,所以脾與胃的旺日為戊己;脾性惡濕,濕盛則傷脾,苦味能燥濕,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屬金,旺於秋;肺與大腸為表里,秋天是手太陰肺和手陽明大腸主治的時間;庚辛屬金,手太陰肺主辛金,手陽明大腸主庚金,所以肺與大腸的旺日為庚辛;肺主氣,其性清肅,若氣上逆則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腎屬水,旺於冬;腎與膀胱為表里,冬天是足少陰腎與足太陽膀胱主治的時間;壬癸屬水,足少陰腎主癸水,足太陽膀胱主壬水,所以腎與膀胱的旺日為壬癸;腎為水髒,喜潤而惡燥,故宜急食辛以潤之。如此可以開發腠理,宣通五臟之氣。
肝臟有病,在夏季當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來年春季,病即好轉。因風氣通於肝,故肝病最禁忌受風。有肝病的人愈於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轉。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時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時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時便安靜下來。肝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補則以辛味補之,若需要瀉,以酸味瀉之。
心臟有病,愈於長夏;若至長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會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會維持不變狀態,到了夏季病就好轉。心有病的人應禁忌溫熱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於戊己日;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丙丁日病即好轉。心臟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時候神情爽慧,半夜時病就加重,早晨時便安靜下來了。心病欲柔軟,宜急食鹹味以軟之,需要補則以鹹味補之,需要瀉以甘味瀉之。
脾臟有病,愈於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長夏的時間病即好轉。脾病應禁忌吃溫熱性食物及飲食過飽、居濕地、穿濕衣等。脾有病的人,愈於庚辛日;如果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加重;如果在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戊己日病即好轉。脾有病的人,在午後的時間精神清爽,日出時病就加重,傍晚時便安靜了。脾臟病需要緩和,甘能緩衝,故宜急食甘味以緩之,苦味藥瀉脾,以甘味補脾。
肺臟有病,愈於冬季;若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長夏時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秋季病就好轉。肺有病應禁忌寒冷飲食及穿得太單薄。肺有病的人,愈於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的狀態,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轉。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時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時病就加重,到半夜時便安靜了。肺氣欲收斂,宜食酸味以收斂,需要補的,用酸味補肺,需要瀉的,用辛味瀉肺。
腎臟有病,愈於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長夏時病就加重;如果在長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的狀態,到冬季病即好轉。腎病禁忌食焠火熱食和穿經火烘烤過的衣服。腎有病的人,愈於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幸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壬癸日病即好轉。腎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時候精神爽慧,在一日當中辰、戌、醜、未四個時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時便安靜下來了。腎主閉藏,其氣欲堅,需要補的,宜急食苦味以堅之,用苦味補之,需要瀉的,用鹹味瀉之。
凡是邪氣侵襲人體,都是以勝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時而愈,至其所不勝之時而甚,至其所生之時而病情穩定不變,至其自旺之時病情好轉。但必須先明確五臟之平脈,然後始能推測疾病的輕重時間及死生的日期。
肝臟有病,則兩肋下疼痛牽引少腹,使人多怒,這是肝氣實的症狀;如果肝氣虛,則出現兩目昏花而視物不明,兩耳也聽不見聲音,多恐懼,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樣。治療時,取用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穴。如肝氣上逆,則頭痛、耳聾而聽覺失靈、頰腫,應取厥陰、少陽經脈,刺出其血。
心臟有病,則出現胸中痛,脅部支撐脹滿,脅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這是心實的症狀。心虛,則出現胸腹部脹大,脅下和腰部牽引作痛。治療時,取少陰心經和太陽小腸經的經穴,並刺舌下之脈以出其血。如病情有變化,與初起不同,刺郄中穴出血。
脾臟有病,則出現身體沉重,易飢,肌肉痿軟無力,兩足弛緩為收,這是脾實的症狀;脾虛則腹部脹滿,腸鳴,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療時,取太陰脾經、陽明胃經和少陰腎經的經穴,刺出其血。
肺臟有病,則喘咳氣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陰、股、膝、髀骨、胻、足等部皆疼痛,這是肺實的症狀;如果肺虛,就出現少氣,呼吸困難而難於接續,耳聾,咽乾。治療時,取太陰肺經的經穴,更取足太陽經的外側及足厥陰內側,即足少陰腎經的經穴,刺出其血。
腎臟有病,則腹部脹大,脛部浮腫,氣喘,咳嗽,身體沉重,睡後出汗,惡風,這是腎實的症狀;如果腎虛,就出現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樂。治療時,取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刺出其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棗、葵萊都是屬於味甘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屬於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麥、羊肉、杏、薤都是屬於苦味的。脾合黃色,宜食鹹味,大豆、豬肉、栗、藿都是屬於鹹味的。腎合黑色,宜食辛味,黃黍、雞肉、桃、蔥都是屬於辛味的。
五味的功用:辛味能發散,酸味能收斂,甘味能緩急,苦味能堅燥,鹹味能軟堅。凡毒藥都是可用來攻逐病邪,五穀用以充養五臟之氣,五果幫助五穀以營養人體,五畜用以補益五臟,五菜用以充養臟腑,氣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補益精氣。這五類食物,各有辛、酸、甘、苦、鹹的不同氣味,各有利於某一髒氣,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等,在運用的時候,要根據春、夏、秋、冬四時和五臟之氣的偏盛偏衰及苦欲等具體情況,各隨其所宜而用之。
本篇要點
一:論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五治”的道理。
二:闡明五臟病“愈”、“加”、“持”、“起”的時間禁忌與治則。
三:五臟虛實的症候及具體治法。
四:論述五色、五味及五穀、五果、五畜、五菜對五臟之所宜。
作者爭議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