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金屬鍛造技藝(藏刀鍛制技藝),西藏自治區拉孜縣、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藏族金屬鍛造技藝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其傳統產品與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宗教信仰緊密聯繫在一起,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藏刀具有生產、生活、自衛、裝飾等功能,它是藏族眾多工藝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6月14日,藏族金屬鍛造技藝(藏刀鍛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族金屬鍛造技藝(藏刀鍛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拉孜縣
- 項目編號:Ⅷ-120
歷史溯源,文化特徵,保護措施,
歷史溯源
白玉縣藏刀生產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唐代初期,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西藏自治區拉孜縣的藏刀主要產於拉孜雪村,人稱“拉孜雪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宋代嶺·格薩爾王時期,河坡的金屬手工產業以生產兵器為主,有“格薩爾兵器庫”之稱。
元明清三代以來,在甘孜呷拖寺的建造過程中,漢藏民間工藝文化互相交流,河坡鄉金屬手工技藝得到很大的發展,並從製作傳統兵器轉為製造生活用品。
文化特徵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區白玉縣
白玉縣河坡鄉的金屬手工藝品主要可分五類,而以藏刀為主。藏刀主要包括男式長腰刀、中長腰刀、吊刀,女式吊刀、刺刀、格薩爾刀等。除藏刀外,還生產馬具(馬鞍、馬鐙等)、佛具(酥油燈、淨水碗、淨水瓶等)、生活用具(銀碗等)和飾品(打火鏈、耳環、頭花、腰帶、項鍊等)等。
西藏自治區拉孜縣
拉孜地區鍛制的藏刀有長刀、短刀和小刀三種。長刀最長可達一米,短刀長約四十厘米左右,小刀僅長十幾厘米。藏刀的一般製作工藝由冶煉、模具翻鑄、敲摳大形、刻花鑲嵌、焊接組合、加固、銼磨整形、精雕細刻及拋光等環節組成。拉孜藏刀系以鋼材鍛制而成,加工精細,刀面淨光,刀刃鋒利。刀把以牛角或木料製成,纏以銀絲或銅絲,高檔的刀把頂端包鑲銅皮,有的還鑲以銀飾。刀鞘也十分考究,往往包銀或包銅,並鏨刻花卉、動物圖案,甚至還會鑲嵌珠寶或鍍金,顯得華麗異常。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區的安沖藏刀以金、銀、銅等金屬為主要製作材料,以牛角、牛骨為裝飾材料。安沖藏刀分男式和女式兩種。在造型上,女式藏刀大多呈月牙形,做工玲瓏細緻,造型美觀,刀鞘上鏨刻龍鳳、花卉、佛教八寶中的法輪等圖案,並鑲嵌有珊瑚、綠松石、瑪瑙等。男式安沖藏刀造型與普通刀相同,鍍金鑲銀,刀刃如霜,鋒利無比,藏族人民稱之為“三用刀”,意指此刀一可用於割食牛羊肉,二可用於抵禦野獸和防身,三可用於腰間佩飾,增添英豪之氣。安沖藏刀不僅聞名於青海、西藏和四川、甘肅等藏區,而且還馳譽世界,國內外遊客都將其視為不可多得的寶物,悉心收集並珍藏。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拉孜縣文化和旅遊局(拉孜縣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