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醫學教育

藏族醫學教育是中國少數民族醫學教育之一。相傳藏族醫學萌發於 4000 年前後藏的象雄。初期,藏醫教育多採用口耳相傳,師徒、父子傳授,治療示範等形式進行。7 世紀初,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時期,中國內地、印度、尼泊爾和西域的醫學相繼傳入藏區,同西藏原有醫學結合。8 世紀中葉,墀松德贊私人醫師宇妥·雲丹貢布,以原始藏醫理論為基礎,吸收內地中醫有關理論,創造新的藏醫藥學理論體系,撰寫《四部醫典》,並以此為主要教材在寺院講學, 開藏醫學教育之先河。

此後,寺院興辦醫師學校,部分喇嘛兼作醫生、教師, 以《四部醫典》為傳統教材,以背誦、答辯為主要方法進行教學。10世紀後, 寺院教育同時開辦官辦、私辦兩種類型的醫師學校。在西藏歷史上,有許多藏醫藥利眾寺,諸如哲蚌寺醫藥利眾寺、日喀則仙人聚眾寺、布達拉哈旺角醫學院、藥王山醫學利眾院等。17世紀以後,拉卜楞寺和塔爾寺內,還專設有藏醫藥歷算扎倉(學院),屬寺院教育範圍。19世紀末和 20世紀初,藏醫學教育在發展中受到科學、民主思想的影響,十三世達賴喇嘛於 1915年下令建立門孜康,任命欽繞羅布為院長,以《四部醫典》為主要教材,實行見習、採制藥結合的實習教學。其主要任務是培養醫算人員,為社會防病、治病,研究歷算指導農業生產等。招生和分配既面向寺院又面向社會,教學活動和服務對象,都突破了寺院範圍。1959年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與門孜康合併為拉薩藏醫院。1980年 9月,改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脫離了寺院,堅持醫療、科研、教學三結合的體制,設有歷算研究所和附屬藏醫學院。在西藏各專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族自治州首府、城鎮,一般都設有藏醫院,大部分縣醫院內都設有藏醫科室,負責培訓藏醫骨幹並為民眾防病治病。1987年成立西藏自治區藏醫專門學校,1989年 9月擴建為自治區藏醫學院,開始正規藏醫藥中、高級人才的培養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