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花草

藍花草

藍花草(Ruellia simplex),爵床科蘆莉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下部葉有稍長柄,葉片線狀披針形,全緣或邊緣具疏鋸齒;總狀花序數個組成圓錐花序,花腋生,花冠漏斗狀,紫色、粉色或白色,具放射狀條紋,細波浪狀;果實為長型蒴果,先為綠色,成熟後為褐色,蒴果成熟後裂開,散出細小如粉末狀的種子;花期3-10月,果期7月至翌年2月。藍花草因其花為藍紫色,故名。

藍花草原產於美洲墨西哥,現熱帶地區廣為栽培,中國台灣、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和廣西也有種植。藍花草喜光照,耐半陰,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熱,耐乾旱瘠薄,對土壤要求不高。藍花草一般繁殖方式為扦插、播種。

藍花草花色艷麗,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被廣泛套用於花徑、自然式庭園造景、盆栽、地被或花壇鑲邊觀賞。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藍花草因其花為藍紫色,故名。

形態特徵

草本植物,莖直立,高55-110(-150)厘米,與葉柄、花序軸和花梗均無毛,等距地生葉,上部分枝。莖下部葉有稍長柄,葉片線狀披針形,全緣或邊緣具疏鋸齒。
總狀花序數個組成圓錐花序;花梗斜上展,長1.5-3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鑽形,長2.5-3.5毫米,疏被短毛或近無毛;萼片藍紫色,卵形或橢圓形,長1-1.3厘米,外面有短柔毛,距鑽形,長1.6-2厘米,直或呈鐮狀向下彎曲;花色以藍紫色為主,此外還有粉紅色、白色等,無毛或有疏緣毛,頂端二淺裂;退化雄蕊藍色,瓣片二裂稍超過中部,腹面有黃色髯毛,爪與瓣片近等長,基部有鉤狀附屬物;雄蕊無毛;心皮3,無毛。蓇葖長約1.4厘米;種子倒卵球形,長2.5-3毫米,密生波狀橫翅。7-8月開花。

生長環境

藍花草適應性強,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耐高溫和乾旱,對光照要求不嚴,在全日照和半日照的環境中都能正常生長。對土壤要求也不嚴,在貧瘠地和鹽鹼地均能正常生長,但在中等肥力、疏鬆肥沃、排水透氣性良好、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中生長更好。

分布範圍

藍花草原產於美洲墨西哥,現熱帶地區廣為栽培,中國台灣、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和廣西也有種植。
藍花草
藍花草

繁殖方法

藍花草可採用播種、扦插、分株等方法繁殖。播種種子成熟後可隨采隨播,選擇通透性好、富含養分的土壤作為播種基質,將苗床耙細、整平、壓實,然後再刮平。播種前將底水澆足、澆透。因種子細小,需摻細沙或細土1-2倍,均勻撒播。播後在苗床上方加蓋塑膠薄膜,以防水分蒸發過快。種子發芽適溫20-25℃,土壤溫度過高時,應增大通風量。在光照充足的中午前後,用遮陽網適當遮光以降低土溫,避免土溫過高使種子喪失生命力。播後約5-8天出苗,待小苗具2-3對真葉時分苗、移栽。扦插在生長季節進行,選用蛭石或沙土等滲水性良好的材料做基質,從生長健壯的枝條上剪取嫩梢為插穗,長為5-10厘米,基部自節下斜削,只保留頂端2-3片葉。插後澆透水,置半陰處養護。每天向葉面噴水1-2次,保持基質濕潤,在溫度20-30℃的條件下約15-20天可生根。分株在春季萌芽前進行,將地下根莖連同葉片分切為數叢,每叢帶3-5支莖稈,然後分別種植。
藍花草

栽培技術

栽培時宜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要積水,連陰雨時注意排水,以免因積水造成爛根。暮春和盛夏天氣炎熱乾燥時,可於早晚向植株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為促進開花,可在生長期每隔20天左右施1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其他以磷鉀為主的肥料。盆栽植株宜在冷室內越冬,地栽時植株可露地越冬,寒冷時地上部分會幹枯,但翌年春天氣溫回升時會有新芽萌發,長成新的植株。藍花草植株老化時宜進行強剪,以促使萌發新的枝葉,有利於開花,並形成豐滿的株形。
藍花草

主要價值

藍花草具有花色優雅、花姿美麗、栽培容易、養護簡單的特點,尤其是耐高溫能力強,可以彌補中國盛夏季節開花植物的不足,因此在園林綠化上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