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腹松鼠

藍腹松鼠的身體背面及尾呈橄欖褐色,體腹面灰色、藍灰色、淺紅色、赤灰淡黃色;體側灰褐色,有的臀部有1白斑。尾上面毛色似體背面,下面毛色略比上面的淺淡,尾端通常黑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藍腹松鼠
  • 拉丁學名:Callosciurus pygerythrus imitato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松鼠科
  • 亞科:松鼠亞科
  • :麗松鼠屬
  • 分布區域:中國西南部,東南亞
  • 模式產地:緬甸勃固
  • 定名人:I.Geoffroy
  • 年代:1832
外型特徵,亞種,習性與繁殖,分布區域,

外型特徵

依洛瓦底松鼠體長160—185毫米,通常比體長,但較狹窄,長約162—192毫米;耳長17~20毫米;後足41—47.5毫米。顱長一般44—48毫米,個別亞種達51毫米,寬28~32.5毫米,長21.5—24.8毫米,鼻骨長13.4~13.9毫米,眶間寬15.1—15.8毫米,聽泡長10.7—12.4毫米,上頰齒列長9.3~10.7毫米。顱骨基本上與赤腹松鼠的相同,只是略小而已。
藍腹松鼠的身體背面及尾呈橄欖褐色,體腹面灰色、藍灰色、淺紅色、赤灰淡黃色;體側灰褐色,有的臀部有1白斑。尾上面毛色似體背面,下面毛色略比上面的淺淡,尾端通常黑色
顱骨略比赤腹松鼠的小,鼻骨和齶均較短,眶間也略較赤腹松鼠的窄。鼻骨後端略為前頜骨後端所超出,其長短於眶間寬;額骨後緣平直,門齒孔甚為短小,齶骨後緣中間略為突出。第三上臼齒後緣向後超過齶骨後緣水平線。

亞種

藍腹松鼠越南亞種(學名:Callosciurus pygerythrus imitator),Thomas於1925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越南。

習性與繁殖

藍腹松鼠越南亞種中型的樹棲松鼠,體長175~230mm,尾長180~260mm,耳端無毛簇。體背橄欖灰色,腹面藍灰色,腹中央不具條紋。中南松鼠是印度支那北部地區的一個特有種,其分布區狹窄,在我國僅見於雲南紅河南部地區的河口、金平、屏邊(大圍山)、紅河、蒙自、箇舊(蠻耗)、建水、綠春、江城、普文、小孟養、勐侖和勐臘;國外分布於越南西北部(紅河以西)和寮國北部(湄公河以東,萬象以北),種的分布範圍不及10萬km2。
為印度支那北部熱帶地區的一種的樹棲松鼠,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和稀樹灌叢,多在林緣多藤的矮樹上活動,亦偶見於村寨邊的稀樹上或籬笆上。棲息的海拔高度一般不超過1000m。巢穴多在樹洞中或乾燥的樹根下。白天活動, 清晨和黃昏前活動較頻繁。主要以漿果和種子為食物,尤喜食榕樹、倪藤、野巴蕉、山荔枝、龍眼、枇杷、香蕉等果實,亦食部分漿汁嫩葉、花芽、鳥卵和昆蟲等。獨棲或成對棲息(繁殖交配季節)。交配季節約在每年的3~4月,孕期約1個月,4~5月產仔,每年1胎,每胎2~4仔,以2~3仔居多
藍腹松鼠印緬亞種(Callosciurus pygerythrus stevensi) Thomas於1908年命名 也稱藍腹松鼠雲南亞種和雲南腹松鼠。體腹面灰色到藍灰色。體長176~185mm,尾比體長,長約l88~192mm,尾連毛寬約26~31mm。分布在雲南南部和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國外見於緬甸和印度阿薩姆.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Mammalia:哺乳綱 - Rodentia:齧齒目 - Sciuridae:松鼠科 -Callosciurus:
學名:
Callosciurus pygerythrusGeoffroy
中文名:
藍腹松鼠
中文拼音:
LánFùSōngShǔ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分布區域

藍腹松鼠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包括雲南南部和西藏東南部墨脫一帶。藍腹松鼠有8個亞種,中國僅有1個亞種,即雲南亞種。
國外分布於緬甸、印度阿薩姆、錫金、尼泊爾、不丹、孟加拉、越南、寮國等地,國內分布在雲南南部和西藏東南部墨脫一帶。易危種。
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