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建築結構,宅主家世,
地理位置
藍家宅院座落在環城西路38號(此前為44號),正對著黃塘堤路口,今天的麗日購物廣場,就是藍宅(連同被拆遷的其他各宅院)的舊址。
建築結構
藍宅屋宇深長,若以天井為一進計,共三個天井,即有三進,前後約有五六十米,門前有五六級左右的台階,均以長條麻石砌成。大門由厚實沉重的大木板做成,原約五六厘米,高(長)2米餘,寬約1.5米,門檻較高,顯示出大戶人家器宇軒昂的氣派。
跨進大門是門樓(實際上就是廳,或稱堂屋),約13~14平方米。門樓起到障礙視線的作用,使內屋不能一覽無餘。門樓左側是馬間(馬櫪),供養馬用。那年代,普通人家還養不起馬,養馬、騎馬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藍家有人推測:“我們的老祖宗是當官的!”
連線馬間的是一條寬1.2~1.5米(一段寬、一段窄),長約一二十米的冷巷(炎酷的夏日裡,冷風涼颼颼的)。冷巷中間置有舂米用的舂碓和石臼,冷巷的一頭是馬間,另一頭是水井。宅內開井,完全是為備用。平時飲食之用水是在城外西湖汲取的(直到20世紀60年代,即有自來水之前,環城西路湖邊的居民仍是飲食西湖水),只有發生戰亂,惠州城被圍困、出不了城的時候,才飲用井水。平時,井水用於洗滌衣物、洗澡、洗菜,或是登上城牆頭種菜澆灌之用。
從門樓的右側進去,由前至後,地勢逐漸升高,這一大片建築物是藍宅的主體。居中是廳堂及天井,四個廳堂(朝廳、中廳、祖公堂、後廳)由三個天井隔開;邊旁是廂房,處於廳堂與天井的兩側,每邊的廂房十多間,全宅總計二十餘間。整座宅院占地面積600餘平方米(以解放初期政府測量頒發的房地產證為依據),這樣的大宅院當時惠州是不多見的。
惠州的舊建築全是磚木結構,而藍宅除了一部分後來因戰亂坍塌重新修建採用磚木結構外,年代更為久遠的廳堂,則為泥木結構。即由大泥磚壘成,再批搪上一層厚厚的白灰漿,這就是先人說的:“玉其外,金其中”,俗稱“銀包金”。加上懸樑上鐫刻的“五世其昌”,意味著先人對後代的期許——五世其昌,金玉滿堂。
廳堂之間是天井。天井有三個。跨過第一個廳堂——朝廳,到了第一個天井,設有厚實實的大門及重敦敦的門墩石;其後是第二個廳堂——中廳,中廳比朝廳稍大,又稱屏風廳。屏風廳因廳後設有高大的木屏風得名。屏風背面有一神位,上寫“朔望三叩首,晨昏一炷香”的對聯。
過了屏風廳便是第二個天井,第二個天井之後是第三個廳堂——祖公堂。廳堂上有藍家祖宗神位,供家人拜祭。日寇入侵、惠州淪陷期間,祖公堂與屏風廳被付之一炬。祖公堂後是一個露天小方井,大概是作擺設假山、蓄養金魚用。
穿過小方井到了第三個天井,第三個天井後面是第四個廳堂——後廳。這裡已是深宅內室,由此通向屋後的就是後花園,花園內有一株年深月久的柏樹,兩旁有兩個公用廁所,一間磨(稻)谷小房。在惠州淪陷期間,後花園因遭日寇焚毀,無法修復(解放後,該宅基地修建了銀行職工宿舍);後花園直通後面的方山高營房,那地勢就更高了。
整個藍宅,座山向水、座東向西,屋後是方山,屋前是城牆,後來城牆拆除,藍宅就面向西湖,正對寶塔。站在藍宅門前,縱目一望,隔湖是連綿起伏的山丘,山上是高聳入雲的泗洲塔。在晚霞的映襯下,湖水顯得通紅,湖光塔影,風景如畫。難怪藍家喻之說:“藍天作紙,湖水作墨,寶塔作筆,浮龜(浮龜地,即浮璧洲)作硯——有紙有墨,有筆有硯,正好作文章!”
宅主家世
藍家先祖出身低微,當初遷至惠州時,為人傭工,生活相當艱辛。有一次送飯到田間,在田塍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飯菜全倒了。悵恨不已說:“將來子孫發達了,一定要買下田地,起座大屋!”後來有一位兒孫隨軍作戰,冒矢鏑,陷生死,十分勇敢,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搶救出一位高官,由此得到賞識,顯赫升遷,終於實現先人的理想,建成深宅大院。所以藍宅高高的大門上還鐫刻著威風凜凜的武士鬥神。
傳至灼南一代,家道中落,許多間房子典當給隔壁劉家(亦即賴屋,劉賴兩姓同大門進出)。灼南兄弟五人,灼南居長,其後為鐵南、志遠、仕瞻、達強。灼南為中等師範學堂畢業生,一生從教。鐵南早年參加清朝新軍,在新軍里參加同盟會;新軍兵變失敗後,他還繼續追隨孫中山革命,曾是惠州辛亥革命紀念委員會負責人之一,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嘉獎與勉勵。仕瞻在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他在惠州讀完中學後離惠赴穗,在廣州法政學堂畢業,從此就業省垣;後來隨大女兒遷往台灣,自學成才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