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簡介
薩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戰役,是北美英屬殖民地十三州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英軍將領
威廉·豪將軍自一舉奪取
費城之後,完全沉醉於勝利的喜悅之中。阿諾德發現敵人右翼與中路之間有空子可鑽,便協同摩根插入敵陣。 這下敵軍頓時大亂,眼看敵軍即有崩潰之勢,恰巧左翼的里德塞爾馳兵來救,才防止了英軍敗勢。阿諾德馬上請求使用後備隊,但他的上司蓋茨不願發兵,阿諾德只好就此罷休。
這次戰役,英軍死600人,美方死300人。美國歷史上稱這次遭遇戰為弗里曼農莊大捷。薩拉托加和日爾曼戰役,成了
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點。這兩個戰役之後,華盛頓開始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和反攻。
1777年,英國新近從德意志召募的一支僱傭軍到加拿大,其實力大大加強。為了速戰速決,這年九月,英軍在柏高英(
約翰·伯戈因)率領下自加拿大出擊向南進攻,企圖與另外兩路英軍共同包圍
新英格蘭,切斷
大陸軍與新英格蘭的聯繫。
在遭到美國民兵的迎頭痛擊後,既得不到另外兩路英軍的配合,也不能繼續前進。10月,民兵們一舉把陷入困境的柏高英部包圍於
紐約州的薩拉托加,並形成人數上四比一的優勢。柏高英彈盡援絕,走投無路,被迫於1777年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
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整個獨立戰爭的戰局,不僅增強了美國人民爭取勝利的信心,也為美國人民抗英鬥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從此美國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戰役過程
戰役起因
薩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戰役,是北美英屬殖民地十三州獨立戰爭的轉折點。英軍將領威廉·豪將軍自一舉奪取費城之後,完全沉醉於勝利的喜悅之中。一喜是,多次想奪取費城而未能得逞,僅一個避實就虛的戰術就迷惑住了華盛頓,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這箇中心城市;二喜是,費城是
大陸會議的所在地,邦聯的首都,政治意義非同一般,奪得費城就更加得到倫敦的信任;三喜是,英軍依託費城,就能站穩腳跟,消滅大陸軍也就指日可待了。
當然,他也不得不承認,華盛頓在
特倫頓和
普林斯頓的作戰勝利,鼓動了北美人民的愛國熱情,形成了一個不可低估的力量;法國對英國奪取了它的海外殖民地心存不滿,開始向大陸軍提供大量軍火,無疑將會增加英國取勝的困難。但總而言之,他還是比較樂觀的,企圖尋機一舉殲滅大陸軍的主力。
費城失守後的華盛頓頭腦還算清醒。他沒有被以往的勝利沖昏頭腦,也沒有為暫時的挫折而喪失信心。特別是在費城剛剛落入英軍之手的情況下,他完全明白:北美人民所面臨的敵人,是曾經擊敗過西班牙、荷蘭和法國殖民軍的大英帝國的軍隊;美軍在戰爭初期,雖然消耗了英軍的部分實力,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英強美弱的力量對比,也沒有改變武器裝備英優美劣的態勢;大陸軍將經受嚴峻的考驗,他們不僅成績欠佳,而且軍隊處在缺糧、無農、短餉和槍彈不足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絲毫不能動搖對革命事業的忠心,要同部屬們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團結一致,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各種困難,積極準備反攻。
美方備戰
弗里曼農莊大捷
正當
威廉·豪在費城重新運籌作戰計畫、華盛頓在福吉谷忙於擴軍和訓練的時候,他們雙方的兩個屬將卻沉不住氣了。首先是豪將軍的屬將柏戈因,他把聖萊格的撤退看作是無能,把豪將軍坐鎮費城看作是保守。於是,他未經過豪的批准,便決定把自己的部隊兵分三路,強行去攻打
阿爾巴尼。根據柏戈因的如意算盤,他把主力放在右翼,由弗雷澤準將率領,全軍共2000人。左翼為1100人,由里德塞爾少將率領。柏戈因自己率中軍,靠右翼前進,並隨時準備加入戰鬥。
柏戈因的部隊作戰很勇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多數士兵為
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時常會有野蠻行為,所以柏戈因在出發前曾告誡手下的印第安士兵千萬不要剝白人的頭皮。印第安人有喜歡剝敵人頭皮的習慣,在行進中,一支印第安人部隊竟打死了一名親英派軍官的妻子,並剝了她的頭皮。這個訊息傳出來後,本來打算支持英軍的保皇派立即改變了態度,紛紛起來抗英。這件事使柏戈因很惱火,預感到這次作戰凶多吉少。
英軍在行至弗里曼農莊附近,遭遇到美軍阿諾德的部隊,雙方很快交火。戰鬥開始後,阿諾德發現敵人右翼與中路之間有空子可鑽,便協同摩根插入敵陣。這下敵軍頓時大亂,眼看敵軍即有崩潰之勢,恰巧左翼的里德塞爾馳兵來救,才防止了英軍敗勢。阿諾德馬上請求使用後備隊,但他的上司蓋茨不願發兵,阿諾德只好就此罷休。
這次戰役,英軍死600人,美方死300人。美國歷史上稱這次遭遇戰為弗里曼農莊大捷。
阿諾德職務被免
戰鬥結束後,阿諾德給他的上司蓋茨寫了一個報告。他在報告中說:“我認為我有責任告訴你,軍隊在紛紛請戰。 如果兩個星期不採取行動,部隊至少將減員4000人,因為他們要生病或開小差。我有理由認為,弗里曼農莊之役若能善加利用,敵軍可能早就被消滅了。“這封信顯然是責怪蓋茨在弗里曼農莊作戰中沒有增派援兵一事。
蓋茨閱讀了此信之後,感到很不愉快。所以,他在向大陸會議報告戰況時,隻字不提阿諾德在弗里曼農莊作戰中的功績。阿諾德得知後,向蓋茨提出了抗議。蓋茨接到阿諾德的抗議書,便行使他作為長官的權力,宣布免除了阿諾德的職務。
得不償失的行動
柏戈因得知阿諾德與其上司發生矛盾並被免除職務的訊息,喜形於色。他想,要等待援軍前來配合作戰,還有四五天的時間,這太長了。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在援軍尚未到來之前對美軍營地的左翼進行包抄。柏戈因還找了若干理由說明提前行動的必要性。而這一行動的另一個目標是掩護英軍搶掠糧食,因為他們的糧食極度缺乏。
為了這一目的, 柏戈因於決定由他自己親自掛帥,挑選1500名最精銳的官兵,攜帶兩門12磅大炮,兩門曲射炮,6門6磅炮,在菲利普和里德塞爾兩位少將和弗雷澤準將協助下,向美軍發動了第二次進攻。在英國軍事史上,從來沒有一支同等人數的部隊配備過這么強的指揮官,而且確實也很難找到一支同等人數的精銳部隊可以同這支部隊相媲美了。然而,這次行動卻是一次得不償失的行動。
柏戈因率隊經過一段行進之後,在茂密森林的掩護下,把部隊布列在距美軍左翼不到314英里的地段上。 同時,派出一支由巡邏騎兵、地方士兵和印第安人組成的部隊悄悄穿過森林,進入美軍的後方,以便在正面發動進攻的時候對美軍進行騷擾。
英軍的行動雖然是在森林的掩護之下進行的,但還是被美方發現了。下午,美軍中路的先頭部隊敲起軍鼓,號召準備迎戰。
蓋茨命令軍官們奔赴緊急集會地,並派遣副官長威爾金森前去查明原因。威爾金森手持望遠鏡,儘管那時望遠鏡的倍數很小,但他還是從一塊開闊地的高坡上,看到了敵軍的行動。他還看到,英軍搶糧隊伍正忙著在一塊麥田裡割麥子,幾個敵軍官也正在一個木屋頂上用望遠鏡觀察美方軍營。
威爾金森回到軍營,向蓋茨報告了敵軍的位置和行動情況。他說,敵軍的正面是空曠的;他們的兩側有樹林,因此,借著樹林的掩護,可以對敵軍發動攻擊。蓋茨聽了威爾金森的報告之後立即興奮起來,回答道:“你的意見有道理,送上門的‘禮物’不能不收。”蓋茨很快就擬訂好了一項進攻計畫:派遣摩根率領步槍團和一支步兵營穿過樹林迂迴過去,占據敵人右側的高地;普爾將軍則帶領他的由紐約和新罕布夏軍組成的旅以及勒尼德旅的一部,向敵人的左側挺進。摩根和普爾接到蓋茨的命令後,立即向英軍占領的高地發動進攻。
柏戈因這時已經命令自己的軍隊擺好戰鬥隊形。柏戈因剛剛把自己的部隊部署好,就聽到左側響起了隆隆的炮聲,右邊樹木密茂的高地上也爆發了步槍“噠噠”的射擊聲。這突如其來的炮聲、槍聲,使他十分驚異和惶惑。普爾率領的部隊沿著阿克蘭的擲彈兵和威廉斯的炮兵駐紮的山坡不斷地向前挺進。阿克蘭的擲彈兵首先遭到了猛攻。隨著一批又一批英軍部隊的到來,攻擊擴大到整個戰線。英軍的黑森炮兵隨後馬上趕到,在他們發射葡萄彈的時候,美軍士兵不顧一切地向他們的大炮猛衝過去。就這樣,英軍的大炮有許多門被美軍奪走,美軍就用這些大炮來轟擊它原來的主人。
貝米斯高地之役
美軍在戰場上的勇敢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被革職的指揮官阿諾德表率作用的影響。這位勇敢的軍官一直盼望打仗,可蓋茨卻免了他的職,不讓他帶領軍隊,因此,他很惱火。一聽到戰鬥聲起,他再也按捺不住參戰的激情躍上戰馬出發了。蓋茨看到他從軍營中跑出去,便喊道:“叫他回來,他會做出冒失的事情來的!”對蓋茨的阻攔,不僅阿諾德不聽,其他人也沒法能擋住。阿諾德策馬迅猛向前,率領部隊衝到戰場。士兵們聽從他的命令,跟著他一直攻破了敵軍的陣地。
在這段時間裡,摩根不斷地用輕武器的火力襲擾敵軍的右翼,不讓敵軍右翼給中央陣地以任何支援。弗雷澤將軍帶著那支精兵一度給右翼很大保護,他騎在一匹鐵灰色的戰馬上,身著校級軍官的制服,因而成了摩根的狙擊手們的活靶子。一顆子彈穿過了他的坐騎,另一顆子彈擦過馬鬃。弗雷澤的副官說:“將軍,你成了靶子了,最好轉移陣地吧!”話音還未落下,弗雷澤就被一名埋伏在樹上的狙擊手打下馬來。當兩名擲彈兵把他抬到軍營時,他已經停止了呼吸。弗雷澤的陣亡無疑對英軍的挪彈兵團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此時,布魯克將軍率領一支人數眾多的紐約州增援部隊開到戰場。這對美方來說是增加了勝利的把握,對英方來說則多了幾分懼色。戰場上的天平開始失衡。拍戈因認識到,英軍是遇到硬仗了。柏戈因當時只想到要保全自己的營地。他命令最靠近戰線的部隊退到戰線以內,由菲利普斯將軍和里德塞爾將軍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為了防止主力部隊被切斷退路,他們放棄了大炮。
英軍剛剛退入營地,就遭到美軍猛烈的進攻。美軍在阿諾德帶領下,不顧葡萄彈和輕武器的密集火力,一窩蜂似地沖向防線。巴爾卡拉斯勳爵則勇敢地保衛工事。戰鬥十分激烈,雙方都毫不退讓。
阿諾德企圖冒著死衝進敵人營地,但未能成功,接著他策馬馳向德國後備隊據守的敵軍營地右側。在那裡,布魯克斯中校正帶領著一個麻薩諸塞州團發起總攻。阿諾德趕到那裡,馬上率領一部分土兵攻出一個缺口。但在退卻中黑森軍的一顆槍彈打死了他的馬,打傷了他的一條腿,阿諾德被送回了營地。
這一戰役史稱貝米斯高地之役,英軍死600人,美軍死150人。阿諾德立了奇功,後人在戰場上為他立了一個特殊的紀念像,那就是一條中了彈的腿。因為立像時阿諾德已成為賣國賊,不能立他的全身像,所以只立了他那一條曾兩次中彈的腿。
柏戈因投降
夜幕降臨了,美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柏戈因在夜間把陣地轉移到北面的高地上。那裡靠近
哈得孫河,前面有一條峽谷掩護。美軍在清晨占領了柏戈因放棄的營地。整個白天,雙方都只是零零星星但不間斷地打炮和用輕武器射擊,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鬥。蓋茨將軍認為,敵現在處於有利的位置,不值得拚死一戰;花費巨大的流血代價去強攻一支據守的敵軍,是不可取的。於是,他採取種種措施來切斷敵人的退路,迫使敵人不得不投降。他派遣費洛斯將軍帶領1400人去占領哈得孫河東側薩拉托加,俯射對面的高地,還另外派遣一些部隊前往喬治潮方向哈得孫更上游的地段。
柏戈因這時已意識到,他除了立即退到薩拉托加以外,別無其它出路。這是一次痛苦的退卻,偏又遇上大雨傾盆,道路高低不平,積水很深。馬匹缺乏草料,餓得半死,有氣無力。天明時,部隊停下來休息,同時等待運糧食的船隻。3小時以後,部隊繼續行軍,可是過了不久又停頓了下來,為的是防止美軍偵察隊前來襲擊。
第二天,雨下得更大了,加之中途屢次停頓,直到晚上英軍才抵達薩拉托加。此時,一支美軍分遣隊已經先於他們開到那裡,正在菲什基爾的一個居高臨下的高地上構築工事。發現某軍後,他們停止了構築工事,渡過哈得孫河,與駐在河東山頭上的弗洛斯將軍的部隊會合。經過一天一夜行軍的英軍士兵,幾乎已經累得筋疲力盡,所以大多數人已沒有氣力砍樹生火。他們就穿著濕透了的衣服往泥地上一躺,在連綿不斷的雨中睡著了。
美軍從後面追來。為了防止遭受美軍襲擊,柏戈因命令放火燒毀了菲什基爾河南岸的農舍和其他建築物——斯凱勒將軍的大宅邸,連同倉庫、糧倉、磨坊和其他附屬設施,都被焚燒一空。柏戈因的這個決定,受到敵友兩方面的譴責。但是,他卻用保存自己的原則來為這一行動辯解:“沒有這一決定,我們可能早就變成北美人的俘虜了。”
費洛斯將軍的部隊駐在哈得孫河對岸的山頭上,他們用大炮向英軍攻擊。由於受到美軍炮火的控制,柏戈因的炮兵不能過河,試圖退到通向加拿大道路上的喬治堡,以開闢通往愛德華堡的道路。但是,他們的行動很快被蓋茨派來的部隊擋住了。這時,哈得孫河對岸沿線各處都部署著美軍部隊,英軍的運糧船遭到射擊,有不少船被奪走。為了奪回一些船隻,英軍又傷亡了不少人。
為了擺脫美軍的牽制,柏戈因緊急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會上決定,由於橋樑無法修復,只好放棄大炮和行李,讓士兵們各自背一些糧食連夜挺進,強渡愛德華堡周圍的淺灘。
柏戈因的計畫還沒來得及付諸實行,偵察兵就送來情報說,這些淺灘的對岸有美軍駐守,愛德華堡和喬治堡之間的高地上,也有配備著大炮的美軍部隊駐守。事實上,此時美軍對英軍已形成了三面的包圍。柏戈因不得不放棄撤退的企圖,開始加固他在菲什基爾北面高地的營地,繼續盼望亨利。柯林頓爵士派遣援軍趕來,或者伺機突圍。在這種形勢下,柏戈因手下的士兵每天夜裡都不得不枕著武器睡覺。因為他們營地的四面八方不停地遭受到美軍炮兵部隊轟炸和步槍團的襲擊。
柏戈因陷入了絕望境地:由於遭受損失,由於加拿大人和保皇派分子開小差,由於印第安人全部變節,他的部隊大大減員。 同時他還發現, 手頭的糧食只能維持3天。於是,他召集了一次有全體將級軍官、校級軍官和上尉參加的軍事會議。會議開得很短,與會者一致認為,有必要與蓋茨將軍簽訂一項按照體面的條件投降的條約。就在他們議而未決的時候,一枚18磅的炮彈穿過帳篷,從他們圍坐的桌子上面掠過。這一聲巨響,敲定了他們投降的決心。
英軍備戰
停戰談判
10月13日,英方派出使節同美軍舉行談判,建議在條件未商要以前先停止戰鬥。蓋茨同意了,但第一次提出的條件是,英軍應當在美方的監督下放下武器,作為戰俘投降。英方憤怒地拒絕接受這種條件,並且暗示,如果美方堅持這樣的條件,戰事必將再起。 後來柏戈因將軍提出建議:英軍帶著大炮和各種武器,舉著旗幟,列隊從軍營開向一個指定地點,在他們自己軍官的命令下,把武器堆集在那裡;美方應允許他們自由前往歐洲,條件是在這場戰爭中不得再在美國境內服役;軍官起誓不再帶兵打仗後釋放,可攜帶他們的隨身武器,一切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不得搜查行李或加以干涉。蓋茨將軍最後接受了這一建議。
柏戈因在投降書上籤了字。投降時,英國軍隊由於被俘、陣亡和開小差,已經從9000人減少到5700人。而大陸軍卻由此得到了壯大。由於英軍投降,大陸軍獲得了一大批急需的大炮、7000件輕武器和大量服裝、帳篷和各種軍用物品。這使美軍的裝備狀況獲得很大改善。
柏戈因投降以後,英國守軍很快撤出了塞提康德羅加,退到核桃島和聖約翰去了。至於哈得孫河畔的英軍,就在他們大肆燒殺破壞的時候,奉柯林頓爵士之命統率這支軍隊的指揮官,接到了令人震驚的情報,說前來支援他們的軍隊已經被俘。因此,他們無事可做,只好順流而下返回紐約。
雖說美軍在薩拉托加大敗柏戈因成為了獨立戰爭的轉折點,但這時的英軍主力並沒有被消滅,華盛頓還被困在福吉谷,主動權還沒有掌握在北美人民手中。但此役不久,改變戰爭主動權的形勢就來臨了。
華盛頓作為大陸軍的總司令,卻未能保住首都費城,免不了要受人指責。他手下將領有的提議發表聲明,對此作出解釋;更多的則主張組織兵力,拚死一搏,立即奪回費城。但華盛頓從長遠考慮,決定要保存有生力量,寧可失地,不可失人,況且敵人的兵力的確大大超過美軍。他已吃過硬拼的苦頭,這一次,他絕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他決定把自己的部隊屯紮於離費城約20英里的一個原始森林中,即
福吉谷,準備在那裡休生養息,伺機反攻。 果真不久,這個機會就在華盛頓的眼皮子底下發生了,那就是日耳曼鎮之戰。
日耳曼鎮之戰
英軍奪取大陸會議首府費城之後,只留下
查爾斯·康沃利斯率領的一支分遣隊占領著,其主力則由威廉
·豪將軍率領駐紮在費城郊區的日爾曼鎮。
那時,日爾曼鎮還只是一條長街,南北延伸不過兩英里。房屋大多數是石頭砌成的,低矮而牢固,屋頂陡峭,屋檐突出。房屋之間彼此不相連線。有四條道路從北面通向這個小鎮。斯基帕克大道是主要的道路。這條路越過粟子山向艾里嶺通到這個小鎮,並穿過這個小鎮通往費城。在這條路的右面有一條幾乎與之平行的道路,叫做莫納托尼路或稱山脊路,從斯庫爾基爾河近旁通過,在小鎮南面與主要道路相接。小鎮上有一處顯眼的建築,是一座寬敞的石頭大廈,庭園中沒有各種裝飾品和雕像,還有小樹林和灌木叢。這便是
賓夕法尼亞首席法官班傑明
·丘的別墅。小鎮被大街分成幾乎相等的兩部分,英軍威廉
·豪將軍率領的主力駐紮在這個小鎮南段。格蘭特將軍指揮的右翼在大道的東邊,左翼在西邊。每一翼都有兵力充足的分遣隊掩護,並由騎兵守衛。豪將軍和他的司令部就設在班傑明
·丘的別墅內。
這支軍隊的先頭部隊由英軍輕步兵第2營和大炮組成, 據守在距主力部隊兩英里以上的大路西邊。它有一支外圍哨兵隊,駐在艾里嶺上的艾倫宅邪。
按照華盛頓的進攻計畫,沙利文的師和韋恩的師組成右翼,由沙利文指揮,斯特林勳爵指揮的後備隊擔任沙利文的後援,康韋將軍的旅負責掩護沙利文的側翼。沙利文和韋恩按計畫要沿斯基帕克大道前進,攻擊敵人左翼。同時,由阿姆斯特朗將軍率領賓夕法尼亞民兵,沿莫納托尼路即山脊路往南襲擊敵人的左翼和後方。計畫還規定,由格林率領他自己的師和史蒂芬將軍的師組成左翼,順著萊姆基爾思路推進,以便從市場進入鎮裡,由麥克杜加爾的旅掩護其側翼。斯莫爾伍德的
馬里蘭民兵師和福爾曼的
新澤西旅,則經過老約克路迂迴,從背後攻擊敵人。 華盛頓計畫用213的兵力攻擊敵人的右翼。當時的想法是:如果能攻下這一翼,全部英軍必定被趕入斯庫爾基爾河,或被迫投降。進攻行動預定黎明時分全面開始。
10月3日薄著時分,美軍開始向預定地域行進,華盛頓隨右翼出發,第二天黎明時分到達預定地域。這天早晨大霧瀰漫,天色陰暗。華盛頓派了一支小分隊去襲擊駐在艾倫宅邪的敵軍外圍哨所, 但他們的行動被警惕的哨兵發現了。守軍哨兵用兩門6磅炮放了幾炮,就把他們趕跑了。韋恩率領部隊對敵軍的輕步兵營發起了進攻。炮火轟擊之後便是步兵的衝鋒。可英軍沒有等美軍衝上去就潰散了。富有作戰經驗的英軍指揮官強打精神,很快又把隊伍組織起來,於是雙方展開激烈的戰鬥。
英軍在擲彈兵的支援下,又反過來衝鋒。沙利文師和康韋旅在路西列成戰鬥隊形,一起抵抗。其餘軍隊因為在北部無法給予任何援助。英國步兵在勇猛地戰鬥一陣之後,扔下大炮潰逃了。 韋恩的部隊則在後面緊緊追擊。雙方展開了一場可怕的白刃戰。 大霧瀰漫,再加上槍炮的硝煙,使天色昏暗得幾乎如同黑夜。英軍官兵常常把自己人當成敵人,互相開火,等到發現弄錯了之後才恍然大悟,個個放下武器失聲痛哭。
大約到了中午,馬斯格雷夫上校帶著第40團的6個連慌慌張張進入丘氏宅,堵住門戶和樓下的窗戶,據守在樓上。後撤的英軍的主力從旁邊經過,在韋恩部隊追擊下進入小鎮。當美軍部隊開上來的時候,馬斯格雷夫的部隊用滑膛槍從據守的丘氏宅樓上的窗戶向美軍開火。因此,美軍前進受阻。
對孤立無援之敵施以招安,是古今中外軍事家都懂得的道理。於是,諾克斯將軍決定派出一個使者前去丘氏宅,勸導守敵投降。 年輕的
維吉尼亞人史密斯中尉自告奮勇充當使者。他在前進途中遭到敵人射擊,受了致命的重傷。目睹這一場面的美軍官兵都很氣憤,決定用大炮轟擊這所房子,把頑固的敵人和這座房子一起化為灰燼,為史密斯中尉報仇。
但是,因為他們所用的炮不是重炮,所以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諾克斯將軍又派人前去放火,焚燒丘氏宅邸的地下室。這時,一陣槍彈從地下室裝有鐵欄桿的窗戶里射出來,把前去放火的士兵也打死了。就這樣,半個鐘頭白白過去了。美軍犧牲了不少人,宅邸的守衛者卻幾乎沒有損傷一根毫毛。為了爭取時間,美軍最後留下一個團監視這座宅邸,以防止宅內守軍突圍,其他部隊繼續追擊敵人。
戰局扭轉
可是,由於攻打丘氏宅邸的部隊耽擱了半小時,把整個戰鬥部署給打亂了。首先是各師的聯絡被隔絕了;整個戰場被硝煙和濃霧籠罩,信息難以傳遞;總司令無法了解全局情況,原定計畫也不知執行得如何。但不管怎樣,許多地方的戰鬥進行的非常激烈。沙利文在納什的
北卡羅來納部隊和康韋旅的增援下,越過丘氏宅邸,前進了一英里。由於他的進攻,英軍左翼被迫退卻。顯然,中路的計畫在有效地實施著。
格林和史蒂芬的兩個師因需要遷回前進,投入戰鬥較晚。史蒂芬師的一部為丘氏宅邸射出的猛烈火力所阻,不得不停下來還擊。結果,這兩支部隊也互相失散了。由米倫伯格旅和斯科特旅組成的格林師,向前推進得也很快,趕走了一個英軍輕步兵先頭團,抓到了一些俘虜,一直推進到離鎮中心市場很近的地方。在那裡,他們遇到了嚴陣以待的英軍右翼。他們的猛烈進攻對英軍顯然產生了效果,敵人開始動搖。這時,新澤西州和馬里蘭州的民兵在福爾曼和斯莫伍德的率領下又出現在敵人的右翼。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美軍隊伍莫名其妙地驚慌起來。據說,主要是士兵們把子彈用完了,看到敵人吶喊著向他們衝來,他們就慌了神。韋恩那個師本來已經把敵人驅趕了3英里, 突然發現左側有大批美軍靠近,認為是敵軍來了,也驚慌起來。士兵們不顧軍官們的盡力勸阻,紛紛向後退卻。相反,最初因遭到突然襲擊而慌亂不堪的英軍這時卻鎮定下來,反過來向美軍發動起進攻來了。美軍在捲土重來的英軍進攻下,不得不立即把大炮和傷員撤走。撤退持續進行了一整天,一直退到20英里外的珀基奧門溪。
史學家的評論
美軍雖然在勝利唾手可得的情況下遭到了挫折,但他們大膽進攻日爾曼鎮的影響,卻比
列剋星敦戰鬥和
邦克山戰役以來的任何一次戰鬥都大。一位英國軍事史家評論說:“在這次作戰中,美方發起攻勢,雖然被擊退並蒙受損失,卻表明他們已經是一個不容小視的對手,他們不僅能夠堅決地發起衝鋒,而且能夠秩序井然地撤退。因此,我們有些人原先曾希望同他們打一位就能起決定性作用,就有可能使戰爭迅速結束。現在人們卻不怎么敢抱這種希望了。“這次戰鬥對美國軍隊本身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可以從軍官們當時寫給他們友人的書信中看出。一位軍官寫道:“雖然我們把一次‘完全的’勝利白白丟掉了,我們卻從中懂得了一個可貴的真理:我們只要奮勇作戰就能夠打敗敵人;我們在運動的速度上遠遠勝過敵軍。我們士氣高昂。每經過一次戰鬥,我們的軍隊都增添新的勁頭,對自己的力量更有信心。再打兩次仗,敵人的情況就一定不那么妙了。”
英軍失敗
華盛頓這次撤退時的心情完全不像退居福吉谷時那樣低落,因為經歷了薩拉托加和日爾曼鎮的戰鬥,他信心十足。之後,他在琅基奧門溪停留了幾天,讓部隊休息和整頓,而自己則開始了新的作戰部署。華盛頓打算在兵力增強以後,逐漸向費城靠近,在距費城不到14英里的白沼布置了強有力的陣勢。原來美方曾在費城周圍的德拉瓦河岸設定了堡壘,在河中設定了障礙物。當時的目的是為阻止英軍進攻費城,華盛頓希望利用這些防禦工事圍困費城。因為經過日爾曼之戰,這些防禦工事已經受到很大破壞。
美英雙方的指揮官,都想利用河中的堡壘和障礙物來制服對方。英軍的豪氏兄弟企圖攻占堡壘和障礙物,以鞏固費城的防禦;華盛頓則想方設法地保住這些堡壘和障礙物,以圍困費城。原來,這些堡壘和障礙物組成的防禦體系,建立在德拉瓦河中的一個地勢很低、長滿蘆葦的小島上。位於費城下游數英里的斯庫爾基爾河口。它由一個堅固的主堡和大量的外堡、炮台組成。小島與賓夕法尼亞河之間只有一條狹窄的河道,河道水下設有牢固的攔河鐵索,任何船艦撞到攔河鐵索都會有危險。
這個防禦體系的兩側一側為米夫林堡,另一側為默塞爾堡。這兩個堡壘在費城失守之後都由美軍占領。駐守米夫林堡的是塞繆爾。史密斯中校指揮的馬里蘭軍隊,他們一直在不斷地英勇抗擊賓夕法尼亞的河岸上敵軍炮台的轟擊。 默塞爾堡原來由民兵駐守,但華盛頓這時用瓦農將軍手下的400名羅得島大陸軍替換了他們。克里斯托弗。格林上校被任命為指揮官。
格林上校是一位勇敢的軍官。他過去曾經跟隨阿諾德出征加拿大,在
魁北克城下的戰鬥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協助格林上校的是莫杜伊。杜普萊西上尉,他負責指揮炮兵。他是一個很有才幹的年輕的法國工程師,志願獻身於美國獨立事業,並經大陸會議授銜。河道里的攔河鐵索就是在他的監督之下建造的。格林在杜普萊西協助下,加緊在默塞爾堡修建防禦工事。 事實上,他們共有4個營,1200餘人,全部由愛出風頭的多諾普伯爵指揮。
格林上校對突如其來的敵軍毫不驚慌。他迅速進行了部署,準備進行堅決的抵抗。不一會兒,一名英國軍官打著小旗騎著馬緩緩而來,還有一名鼓手伴隨。他們行至適當距離時停了下來,用鼓聲表示他們是來談判的。那名軍官還威脅說,如果守軍進行抵抗,就決不輕饒。格林回答道,美軍準備與堡壘共存亡。
這位使節回到部隊片刻,黑森軍在距美軍外堡不到半英里的地方架起排炮,開始猛轟。在炮火掩護下,敵軍開始衝鋒。 這時,美方的外堡只修好一半,而且面鋪得很廣,來不及配備兵員防守。因此格林和杜普萊西臨時決定,部隊只作短時間抵抗,在敵軍接近時才開槍,然後退入主堡。主堡周圍有一道架著木板、布有鐵絲網和很深的壕溝組成的保護帶。
英軍首先進行了炮火打擊。多諾普在炮火掩護下帶領軍隊向前挺進。守備部隊按照預定安排迅速放棄了外堡。敵人從兩處進入,他們以為勝利在握,猛攻主堡的各個部分。截至此時,他們還沒有看到美方任何軍隊。但是,當其中一路從北面接近主堡時,堡壘的炮眼中和左邊一個半隱蔽的炮隊,突然射出大量的葡萄彈和雨點般的滑膛槍彈,許多英軍被葡萄彈和槍彈擊斃。倖存的英軍倉皇后退。
帶領另一路企圖攻擊主堡南側的多諾普伯爵的部隊,已經越過了鹿砦。一些士兵已經衝過了壕溝,還有一些士兵已經爬過了柵欄。這時候,一陣同樣猛烈的炮火和滑膛槍彈射向了他們。一些人當場被擊斃,許多人受傷,其餘的人被趕了出來。多諾普自己也受了傷,倒在現場。他的副手明格羅德中校也受了重傷,生命垂危。還有一些最優秀的軍官也被打死或打傷。
擊退敵軍之後,莫杜伊。杜普萊西上尉到戰場上巡視,發現有一個聲音向他乞求:“不管你是誰,請你把我從這裡弄走。”原來他是不幸的多諾普伯爵。社普萊西派人把他抬到堡壘附近一所住宅里,細心照料。他氣息奄奄地又活了三天。這位伯爵臨死時悲哀地說,“我所從事的崇高的職業即將過早地告終”,“我是我自己的野心和我的君主的貪慾的犧牲品。”
戰役尾聲
按照計畫,英軍還要同時由水路對默塞爾堡對岸的米夫林堡發動進攻。所使用的力量是兩艘快艦——“奧古斯塔”號和“羅巴克”號及小型軍艦“默林”號和一艘大木船。 這些船艦強行衝過了下游的一道攔河鐵索, 但是“奧古斯塔”號和“默林”號在第二道阻攔線下游擱淺,怎么也動不了。 為了轉移美方對這兩艘軍艦的處境的注意,其他艦隻儘量駛近米夫林堡,並不斷開炮轟擊,但是河中的障礙物已經使航道堵塞,英軍艦隻始終無法進入十分有效的射程以內。 美軍及時發現了這兩艘某艦的情況, 派了4艘火攻船前來,想把這兩艘軍艦炸毀,但沒有成功。美軍便使用大木船和浮動炮台向某艦發射猛烈的火力。在戰鬥過程中,有一枚炮彈落在“奧古斯塔”號上,“奧古斯塔”號中彈起火。火勢一發而不可收,最後“轟”的一聲爆炸了,大多數英軍在爆炸中身亡。看到大勢已去,英軍自己在“默林”號上放起了火,並且放棄了“默林”號。“羅巴克”號和其他艦隻載著餘下的英軍向河的下游駛去,不再進攻米夫林堡了。薩拉托加和日爾曼戰役,成了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點。這兩個戰役之後,華盛頓開始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和反攻。
史學觀點
戰爭轉折點
我們傳統的歷史教育中和歷史書籍中均將“薩拉托加大捷”看作是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原因有二:一、薩拉托加大捷迫使英國將軍柏高投降,增強了北美人民必勝的信念;二,促使了國際形勢向有利於北美人民的方向發展(黃紹湘《美國通史簡編》,69頁)。但是我對這種說法有不同的認識。
何為轉折點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什麼是戰爭的轉折。戰爭的轉折一般對戰爭起到的作用有兩種。一、經常出現在冷兵器時代的一戰定勝負。交戰雙方憑藉一場戰役來徹底擊潰對方,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中中國古代的
楚漢之爭的
垓下之戰和古希臘的
波希戰爭中的
馬拉松之戰都作出了最佳的詮釋。二、是在戰爭發展到更加殘酷的熱兵器時代的長期拉鋸作戰中。交戰的雙方利用某次戰役或行動去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並迫使自己的對手徹底修訂自己的戰略。
質疑其轉折點的作用
二戰時的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是 一個經典的戰例,而中國解放戰爭的
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行動同樣是一次改變全局的行動。明確了戰爭的轉折,在回頭看看薩拉托加大捷是否滿足上述兩個作用。北美獨立戰爭自1775年“
萊剋星頓的槍聲”起,到1781年英軍康利華將軍在
約克鎮投降共歷時六年。薩拉托加大捷發生在1777年,距離戰爭開始僅僅只有2年,距離戰爭的結束還有漫長的四年。所以,薩拉托加大捷更本不具備第一個轉折的作用。再來討論第二個作用,自1775年戰爭爆發以來英國憑藉其強大的海陸軍實力,不僅在陸地作戰上處於絕對的戰略進攻態勢,在海上更是構築了森嚴的海上封鎖線。在軍事上,英軍在數量上、質量上占據著優勢,在武器性能、後勤補給、機動性上英軍更是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只能在遠離海岸的地方對英軍進行游擊騷擾,而且後勤補給也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在戰爭中英國人是處於主導的進攻地位的,而華盛頓和他的部隊是被動的防禦。只是,英軍無法徹底擊潰“大陸軍”,從這點來看,雙方處於一種戰略均勢。在薩拉托加戰役中英國人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大約是5000多人,英國當時在北美的總兵力為20000餘人。但是掌握海上優勢的英國人迅速從國內補充了大量的物資和軍力,繼續維持著自己的戰略進攻態勢。在薩拉托加戰役一年後的1778年,在南部的進攻中英軍在西點擊敗了華盛頓的主力,迫降了“大陸軍”海軍的重要領導人——阿諾德,並一舉攻占南部重鎮
薩凡納和
查爾斯頓;1779年,英軍在北部的攻勢中迫使“大陸軍”副司令
查爾斯·李投降,從此牢牢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
黃紹湘《美國通史簡編》)。由此可見,戰爭的主動權依然掌握在英國人手中,英軍不僅保持著旺盛的信心,更在北美眾多的戰場上保持著進攻的勢頭。英國人在1777年之後維護著自己的強勢,沒有絲毫的改變戰略上的格局。所以,薩拉托加大捷作為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有些牽強。
質疑原因
第一
為北美人民注入了更強的決心。其實,13個殖民地的人民一直保持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決心,同樣也維持著旺盛的鬥志。在1775年“萊剋星頓的槍聲”之前的1773年的“
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追求獨立決心的最好宣言。在1776年費城的《
獨立宣言》更是為整個北美獨立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持。所以,北美人民的決心和鬥志並不是在1777年才被激發起來的,而是一開始就保持著旺盛的鬥志和戰鬥意志。比如在1775年般克山之戰和1776年
波士頓圍困戰的勝利都很好的說明了北美人民的決心。
第二
爭取到了更多的國際援助。在北美獨立戰爭中,對北美“大陸軍”提供支援最多的就是法國和西班牙。從歷史上看,法國和英國之間就是世仇,從“
百年戰爭”到“北美獨立戰爭”前不久的“
七年戰爭”英法兩國都是相互敵對的。這中間既有國家的利益、王位繼承(百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歐洲大陸的爭霸(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宗教矛盾(三十年戰爭)……所以,法國與英國的矛盾是時刻存在的,法國人隨時希望可以打擊英國人的利益,尤其是在“七年戰爭” 失敗不久。希望恢復“太陽王”
路易十四的輝煌的法國一邊囤積力量準備反擊,以便在等待著時機。西班牙,與法國一樣屬於波旁家族,血緣上的關係原本就會讓法西兩國同仇敵愾,更何況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就是被一支幾乎由海盜組成的英國艦隊所擊敗。西班牙不僅從此讓出了稱霸多年的制海權,更是喪失了
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這一對於整個地中海國家都極具戰略意義的海峽至今仍然被英國所控制),戰敗和割地的恥辱,是這個昔日的霸主難言的恥辱,所以西班牙也常懷有報仇的願望。在北美獨立戰爭中最支持“大陸軍”的兩個國家,並不是因為薩拉托加戰役的勝利才開始反對英國的,雙方的積怨非常深,完全是出自自己的利益,與薩拉托加並沒有任何關係。就是美國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和歷史學家
馬漢也說過“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1778年海戰,筆者注)目標直指英國的暴政帝國;以及維持自身的海權”(馬漢《海權論》)。由此可見北美的獨立運動在一開始就有極高的國際支持度。只是由於英國的勢力過於強大,法國等剛剛在“七年戰爭”中遭受慘重損失的國家還沒有恢復元氣,所以沒有在北美獨立運動之初就開始向英國人作戰。綜上所述,將薩拉托加大捷看作是北美獨立戰爭轉折的兩個原因都非常牽強。
真正轉折點
在我看來,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正是上文提到的1778年大海戰。關於這場大海戰,我不想用語言進行過多的描述,只是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場戰爭的結果“戰術上英國人證明了他們海上霸主地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在戰略上,英國人遭受了自1588年以來最慘痛的失敗”。之所以將這場大海戰看作是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其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
這場戰爭之後北美“大陸軍”獲得了可以得到充足的海外援助。由於北美殖民在很多生產領域方面受到來自英國的限制,而且在戰爭在美國的土地上進行,打亂了正常的生產,所以大陸軍的物資補充和裝備補充幾乎都來自海上,而在海上有著英國海軍建立的封鎖線。自1777年底前,“大陸軍”僅僅從歐洲大陸獲得了150萬英鎊的軍火,但就是這微不足道的軍火卻占到“大陸軍”總裝備的90%。在戰爭初期,“大陸軍”面對嚴重的補給問題,甚至連靴子都不能保證人人一雙。而海戰後,在漫長的北美沿海,英國人只留下了19艘戰艦。如此少的戰艦再也無法完成對北美海上封鎖,“大陸軍”不僅開始獲得大量的來自歐洲大陸的軍火和物資援助,法國的軍隊也在北美登入與“大陸軍”開始並肩作戰。從根本扭轉了“大陸軍”在裝備上、數量上和質量上劣勢。
其次
就是這場大海戰在解除了套在“大陸軍”頭上的枷鎖的同時,也為英軍的海上補給線增加了桎梏。由於英國在北美大陸作戰遠離本土,所以英軍所需的兵源、物質和補給必須依靠海上補給線。在大海戰前,美國的海軍雖然進行著“海盜式”的
絞殺戰,但是收效甚微。但是到了1778大海戰之後,由於英國沒有了海上的優勢,也缺少了護航艦隊,所以英國的物質補給船成為法國、西班牙和美國海軍的掠奪的目標。在海上補給線的絞殺戰中英軍共損失了2208條運輸船,約合價值為6千6百多萬英鎊(美:內森·米勒《美國海軍史》)。這僅僅是船的損失,如果再計算運輸船上的物質損失,那將無法計量。此消彼長,英國失去了制海權,也就失去了海上生命線,失敗也就注定了。
其三
由於北美十三塊殖民地都靠近大海,所以擁有制海權的軍隊也就獲得了最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在1776年“大陸軍”集中優勢兵力對波士頓進行圍攻,擁有海上優勢的英國軍隊堅守八個月之久。並從容的調集和部署部隊發起新的攻勢,不僅解了波士頓之圍,還一舉攻占紐約州的重鎮斯塔坦。當時的華盛頓就感嘆“在當前的戰爭中,陸上部隊所作的努力再大,海軍仍然是有決定性的作用”。同樣,屢次因沒有制海權失敗的“大陸軍”所獲得薩拉托加大捷海軍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1776年,美國海上的傳奇英雄阿諾德在瓦庫灣與英國海軍進行了一場實力相差懸殊的海軍決戰。戰役使得“大陸軍”的海軍全軍覆沒(正式成為“大陸”軍)。但是,這場悲壯的失敗卻迫使北部英軍延遲南下追擊華盛頓的時間約一年之久。這讓“大陸軍”有了充足的休息時間和準備時間,配合在南部的“大陸軍”完成了對薩拉托加一線的英軍的南北夾擊,獲得薩拉托加大捷。馬漢對此評價說“這些勝利的取得,應歸功於尚普蘭湖上的一支小小艦隊為此換來的一年時間。”1778年大海戰之後,英軍已經無力在控制海上,沒有了海上得機動力英軍的失敗也就不遠了。到了1781年,英法在
加勒比海再度交手。羅德尼海軍上將的艦隊雖然再次擊敗了法國格拉勳爵的艦隊,但是結果是英國海軍徹底被驅逐出了北美沿海。不久之後在美法聯軍海陸包圍下,康利華將軍在約克鎮率領七千官兵投降。
最後
1778年大海戰的勝利最終使得那些態度曖昧的國家表明的態度。1778年大海戰後一年後,西班牙開始對英國宣戰。以荷蘭為首的其他國家組織了著名的“海上武裝中立”。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向北美殖民地運輸物質,獲取商業利益。這個聯盟最初是由荷蘭、丹麥、瑞典發起,不久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這樣的歐洲強國紛紛加入進來。這個“海上中立”嚴重的損害的英國的利益,所以1780年英國被迫對荷蘭宣戰,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英國不僅完全孤立,也最終走向了失敗。因為,北美獨立戰爭隨著法國、荷蘭等國的加入逐漸擴大為一次對英國霸權反抗。
基於以上兩個大方面,我認為1778年的大海戰最終扭轉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局面,而不是我們更多的提及的薩拉托加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