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拉凡
- 外文名:sarafan
- 產地:俄羅斯
- 質地:毛呢、棉麻、絲綢
薩拉凡的由來,歷史,薩拉凡的款式,
薩拉凡的由來
從15-16世紀起,出現了一種女士的連衣裙叫做“薩拉凡”。
"薩拉凡"一詞來源於伊朗語中的"薩拉巴",說明的意思是"從頭到腳"。據專家考證,薩拉范最早出現於古羅斯人與東斯拉夫人的分離時期,直到16、17世紀才在俄羅斯盛行起來。那段時期,薩拉范的名字並沒有統一的通用,因此,名稱也各不相同。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薩拉范被稱為"薩拉諾夫";
而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則稱其為"古德沙"。很多學者認為,俄羅斯的傳統服裝形成於12世紀到13世紀。這段時間是俄羅斯民族走向大融合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東歐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構成的斯拉夫居民的古羅斯人的服裝形成是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薩拉凡最流行的款式有三種:科索科林式、莫斯科式和腰帶式,三者細節方面差別不大,但製作工藝卻大不相同。科索科林式用兩塊有寬側里的麻布織成,看起來板正、協調,裙擺達80公分,令穿著者走起路來更輕便。直筒型的莫斯科式薩拉凡簡直就是"懶裁縫的最愛",是用外針根據尺寸拼成的直面料織成的圓筒型長裙。腰帶式是最年輕、現代的一種款式,有著寬鬆的直裙束腰、包胸包背,而且束腰部分往往還加一層"波多普里奧卡(襯裡)"。"波多普里奧卡"一詞流傳至今表示"隱藏在表面背後的真正意義或理由"。
歷史學家對"薩拉凡"的起源並無統一說法,其中一種認為"薩拉范"一詞來源於伊朗(源自波斯語中的"穿著從頭到腳"一詞),並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編年史和文獻中有所記載。但十七世紀前薩拉凡曾是中性服裝,是一種長袖一直拖到地上的麻布長衫,到十八世紀初才完全過渡為女裝,變成一種帶背帶的長裙,主要以長衫形式穿著,還裝點一些條帶、繡花及其它裝飾元素。裝飾風格體現了穿著者的社會地位及其財產狀況。例如,今天能見到的一些商人的薩拉凡中有使用昂貴的進口面料、絲綢、緞子、棉緞剪裁的,有毛皮鑲袖的,有用金扣子裝飾的,也有繡金線和銀線的,作為傳家寶並流傳下來。
歷史
薩拉凡的款式
它的款式就像現代人們穿的太陽裙或沙灘裙,但它的優點是無論是姑娘還是已婚婦女,無論是春夏秋冬都可以穿的服裝。它很長,樣式也很多,冬季人們貼身穿棉麻襯衣,外面穿薩拉凡,再圍上厚厚的毛披肩,這樣就可以禦寒過冬了。冬季,薩拉范用厚呢、粗毛、毛皮製成,是過去俄國婦女的典型服裝。
當然,今天的俄羅斯婦女冬季早已不會再穿薩拉凡了,但在夏季穿這種傳統服裝的人仍然不在少數。衣服上用繡花、補花、絲帶來修飾,變化多端的裝飾和輕柔流暢的線條使薩拉凡顯得自然、多彩。由於貧富差距明顯,雖然薩拉凡的款式相同,但質地卻各不相同。
貴族女子的薩拉凡選用的是錦鍛、絲綢,顏色也取些富麗高貴的天藍色和玫瑰色。貧窮人家女子的薩拉凡只是粗呢、麻布做的,無裝飾物。只有到過節時,人們才在上面縫上些玻璃片和銅片,以顯示節日的喜慶。 北部和中部地區的姑娘一般都配戴頭飾。傳統的頭飾有雙角帽和頭冠。開頂式的是姑娘戴的,可以讓頭頂和辮子露出來,封頂式的是已婚婦女戴的,可以把頭髮全部裹起來,也稱作“盾形頭飾”。已婚婦女禁止向除了家人以外的人顯露自己的頭髮,不然會被視為不忠貞。頭飾上鑲有各種珍珠,珍珠在俄羅斯人的眼中是稀有珍貴的裝飾品。亞麻制的手絹是最普通的頭飾了,它與婦女的帽子一樣,但隨年齡增長選用的顏色也越來越深。如果姑娘結婚了 ,帽子就可以取代手絹。在大多數地方,女人在婚後的第一年要戴牛角帽,它的製法是在普通帽子上縫一塊牛角,可以是一塊骨頭或木片。在婦女生育以後,牛角帽就換成軟帽或是已婚婦女常戴的喜鵲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