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漢語文字)

薜(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薜,漢語二級字,讀作薜(bì),[薜荔]常綠灌木,爬蔓,葉卵形。果實球形,可做涼粉。莖、葉可入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薜
  • 拼音:bì
  • 部首:艹部
  • 五筆:ANKU
  • 倉頡:TSRJ
  • 鄭碼:EXJS
現代釋義,古籍釋義,音韻方言,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bì(ㄅ一ˋ)
1、古書上指當歸。
2、〔薜荔〕常綠灌木,莖蔓生,果實球形,可做澱粉,搗汁可做飲料。簡稱“薜”,如“薜蘿”。
3、古書上指野麻。
造字法
形聲:從艹、辟聲
基本詞義
〈名〉
(1) 指薜荔,木本植物 [climbing fig;creeping fig]。如:薜服(即薜衣);薜戶(為薜荔所纏繞的門戶。指隱者的住所)
(2) 姓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薜【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3畫
《唐韻》《集韻》《韻會》蒲計切,音備。《說文》牡贊也。卽薜茘。《屈原·離騷》貫薜茘之落蘂。
博厄切,音檗。《爾雅·釋草》薜,山蘄。《注》當歸也。
薜,山麻。《注》麻生山中者名薜。
必益切,音辟。義同。
弼角切,音雹。《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凡陶旊之事,髻墾薜暴不入市。《注》薜,破裂也。劉昌宗讀雹。
與僻同。《前漢·揚雄傳》陋三神之阨薜。
說文解字
薜【卷一】【艸部】
牡贊也。從艸辟聲。蒲計切
說文解字注
(薜)牡贊也。見釋艸。從艸。辟聲。蒲計切。古音在十六部。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梅縣腔] pit7 [台灣四縣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海陸豐腔] pit7
◎ 粵語:bai6
上古音系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beːɡs
-
preːɡ
-
廣韻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蒲計
齊開
去聲
四等
開口
去十二霽
bʱiei
biei
bei
bɛi
bei
bei
bɛj
bi4
beh
bey
薜荔蒲計切五
博厄
麥開
入聲
二等
開口
入二十一麥
pæk
pæk
pɛk
pɐk
pɣɛk
pɯæk
pəɨjk
bo
prek
paek
爾雅雲山芹當歸也又曰山麻也
洪武正韻牋
字頭
小韻
反切
韻目
韻部
聲調
毗意
二寘
去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