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重生
- 出生地:山西省萬榮縣榮河鎮
- 出生日期:1945年11月19日
- 職業:地球科學學院地理教研室主任、3S技術集成實驗室主任
人物簡介,主要研究方向及課題,論文,
人物簡介
薛重生教授,出生於1945年11月19日,籍貫山西省萬榮縣榮河鎮。
1965年考入原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
1970年7月畢業留校任教至今。
1997年聘為教授。主要從事遙感技術套用、區域地質、區域地理、國土資源調查與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遙感圖像信息採集和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現任地球科學學院地理教研室主任、3S技術集成實驗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及課題
學科研究方向 | 在研課題 |
圖像信息理論與地學遙感技術套用 | 土壤侵蝕遙感調查與水土保持動態監測信息管理系統(湖北省水利廳項目) |
RS與GIS系統集成技術與地學專題信息採集 | 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與地理信息系統(湖北省計畫發展委員會項目) |
地學專題型GIS軟體二次開發及系統集成套用 |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套用軟體(數字地大項目) |
資源環境遙感與可持續發展決策管理系統研製 | 土地資源質量環境演變與可持續發展預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預研究項目) |
河湖體系與河道地理信息系統套用研究 | 長江河道宜昌-大通河段河道槽蓄量量算(長委會水文局項目) |
區域地質遙感與數字國土工程套用研究 | 江西上饒地區1:50000遙感地質填圖(8圖幅聯測) 江西宜黃地區1:50000區域地質調查(2圖幅聯測) |
論文
[1] 薛重生,張克信,曾忠平等。贛東北蛇綠混雜岩和張村群—登山群變質岩中發現微古化石。地質科技情報,1996,15(1):30
[2] 王家生,楊曉松,薛重生等。贛浙皖混雜岩帶中晚古生代放射蟲化石的首次發現及意義。地球科學,1995(1):78
[3] 李昌年,薛重生,廖群安等。江西上饒地區發現我國首例岩漿混合雜岩體群,地質科技情報,1996,15(1):6
[4] 張志,樊光明,薛重生等。贛東北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虛骨龍類化石。地質科技情報,1996,15(1):49
[5] 李昌年,薛重生,張克信等。贛東北蛇綠岩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張旗主編,蛇綠岩與地球動力學研究。1996,北京:地質出版社,213-217。
[6] 樊光明,薛重生,李昌年等。江南皖浙贛區段混雜岩帶及其區域構造意義。地質科技情報,1996,15(4)
[7] 鄭建平,李昌年,薛重生等。江西靈山花崗岩玄武岩包體的成因,地質科技情報,1996,15(1):19-24
[8] 李昌年,薛重生,廖群安等。江西橫峯縣港邊岩漿混合雜岩體岩石學意義及其成因探討。地球科學,1997
[9] 樊光明,薛重生,楊曉松。江西田裡和浙江游溪韌性剪下帶特徵及其意義。華東地質學院學報,1997(4)
[10] 楊曉松,薛重生,張克信等。贛東北淺變質岩中微體古生物化石及其大地構造意義。科學通報,1997,42(4)
[11] 薛重生,付小林,王京名。遙感與地球物理數據的融合處理及其地質套用—以上饒地區為例。地質科技情報,1997,16(sup):35-42
[12] 劉敏,薛重生,付小林等。上饒地區遙感地質調查基礎資料庫及其套用。地質科技情報,1997,16(sup):49-56
[13] 薛重生,王京名,劉敏等。遙感圖像構造線性體模式及結構分析。地質科技情報,1997,16(sup):57-63
[14] 薛重生,張志,王京名等。江西信江白堊紀盆地影像構造層序分析。地質科技情報,1997,16(sup):73-79
[15] 薛重生,王霞。基於分形幾何的遙感圖像紋理分析方法及套用。地質科技情報,1997,16(sup):99-105
[16] 薛重生,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調查中的套用研究。地質科技情報,1997,16(sup):15-23
[17] 薛重生,付小林。“3S”技校整合在區域地質調查研究中的套用初探。地質科技情報,1997,16(sup):23-28
[18] 張志,薛重生,趙良政等。贛東北早中侏羅世地等時性地層界面識別及意義。國土資源遙感,1998,(2):33-40
[19] 廖群安,薛重生,李昌年等。贛東北早古生代火山侵入雜岩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地質科技情報,1998,17(4)
[20] 廖群安,薛重生,李昌年等。贛東北地區中生代玄武岩的成因與盆地演化,岩石學報,1998
[21] 薛重生,李昌年等。贛東北早古生代玄武岩的岩石學特徵及構造屬性,岩石礦物學雜誌,1998
[22] 廖群安,薛重生,李昌年。贛東北早古生代玄武岩的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地質科技情報,1999
[23] 張志,樊光明,薛重生等。贛東北信江盆地的虛骨龍類化石。中國區域地質
[24] 樊光明,王家生,薛重生等。對江西廣豐地區翁家嶺組層位的新認識。地層學雜誌
[25] 樊光明,李昌年,薛重生等。贛東北雙層複合逆沖推覆構造的地質年代及運動學分析
[26] 薛重生,李昌年,楊曉松等。江紹斷裂帶游溪混合岩年齡及大地構造意義。地質科技情,1997,16(3):82
[27] 薛重生,廖群安,樊光明,贛東宜黃“蘭水岩組”的發現及構造意義,地質科技情報,1999,18(2)
[28] 薛重生,張志,王京名。湖北省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及GIS製作,地質科技情報,18(3)
[29] 薛重生,董玉森,李利平。長江宜昌—大通河段河道GIS在長江防洪規劃中的意義,地質科技情報,18(4)
[30]薛重生,蘇德榮,黃曉霞.成礦遠景區帶蝕變岩德圖像識別與製圖,地質科技情報,16(增刊)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