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朝陽洞

薊州朝陽洞

朝陽洞遺址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果香峪村西北的小山接近山頂處,為2015年開展天津地區舊石器考古重點調查時發現,經初步探掘,曾在洞口採集到舊石器石製品10餘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薊州朝陽洞
  • 地理位置: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果香峪村西北
  • 所處時代:舊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

歷史沿革

朝陽洞遺址海拔270米,洞口朝南,背風向陽,視野開闊,具備適宜古人類生存和活動的自然環境條件。為更全面系統了解該處舊石器洞穴遺址的文化面貌特徵,確認洞穴堆積的文化內涵,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7月至9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薊州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組隊,對朝陽洞2處洞穴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0平方米,出土包括舊石器時代石製品在內的各時期文物200餘件,取得重要收穫。

主要景點

1號洞穴洞口朝向177°,洞高4.4米、寬6.3米、進深9.8米,洞內最寬處8.4米。堆積共分為兩層:第一層為灰黑色黏土質粉砂層,土質較疏鬆,堆積較薄,遺物多出自此層,類型包括石製品、陶片、瓷片等,並伴有少量炭屑;第二層為黃褐色砂質亞粘土層,土質緻密,膠結嚴重,遺物包括動物骨骼等;第二層下為基岩。遺物中石製品64件,類型包括完整石片、斷片和斷塊等。1號洞穴第一層堆積既包含石製品,也出土戰國、金元等晚期遺物,表明此洞穴在舊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層形成以後,受到戰國、金元和明清等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在此長期活動的擾動和破壞。
2號洞穴洞口方向北偏西31°,位於1號洞穴斜下方約20米處,洞高3.3米、寬1.88米、進深3.9米。洞內文化堆積厚度接近4米,全部為原生堆積。自上至下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灰黑色腐殖土層,土質較疏鬆,厚約0.2~0.7米;第二層為紅褐色黏土層,土質堅硬緻密,膠結嚴重,最厚處近2米;第三層為黃色砂土層,土質較為緻密,內含少量鈣質結核,石製品全部出自該層,厚度約1.2米。2號洞穴共出土石製品66件,原料以灰綠色、黃色、黑色的燧石為主,石英砂岩、矽質灰岩較少。石製品類型包括石片、斷片、斷塊及包括刮削器、尖狀器在內的工具等。剝片均採用錘擊法,從石片特徵觀察,打擊點集中,半錐體較凸,工具修理均採用硬錘錘擊技術,修理方式有正向、復向等。根據該遺址地層堆積及石製品組合情況,年代初步判斷應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關測年與環境分析工作正在進行。
朝陽洞遺址尤其是2號洞穴遺址,是天津考古首次發現的有明確原生層位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將天津地區早期人類探源工作向前推進了重要一步。結合天津以往2005年、2007年、2015年進行的舊石器工作成果,初步構建起了天津地區距今10萬年以來舊石器文化編年序列。天津北部區域舊石器時代存在以大型礫石為原料的大石片工業、石片工業和以燧石為主的小石器工業、細石器工業等幾種文化類型,不同的文化類型在不同的階地和遺址類型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代表了天津北部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同時,該遺址的發掘也為研究東亞地區人類遷徙、活動與交流和揭示現代人類起源、擴散,恢復古人類的生存環境,探討古人類在特定環境下的行為特點和適應方式提供了新材料。
下一步,天津市考古部門將以朝陽洞遺址區域為中心的周邊洞穴類遺址和高階地曠野遺址調查和發掘為重點,繼續穩步推進考古調查發掘和資料整理分析研究工作,為探索天津地區早期人類與文化起源爭取更大突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