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邑,古地名。《管子·輕重篇》云:“夫湯以七十里之薄(亳),兼桀天下。”在今山東省曹縣南二十餘里塗山之陽。
商湯滅夏,建都於薄,薄邑為商代第一都。西周時期為宋國宗廟之所在。西漢時期於薄地置薄縣,屬山陽郡,後屬濟陰郡。東漢時期改屬梁國,魏晉之際廢薄縣入蒙縣。
古代典籍《史記》、《漢書》、《後漢書》、《皇覽》都有關於商都亳的記載,其地望皆定在漢之薄縣。晉校書郎傅瓚為《漢書》作注,認定亳為山陽郡薄縣,即今曹縣南二十餘里。漢以後王象、劉昭、杜預、伏滔、裴駰、閻若璩、雷學淇、孫星衍、胡天游、郝懿行、畢亨、王國維等歷代學者都持此說,顧頡剛、楊向奎、王玉哲、羅琨、張永山、辛德勇、欒豐實等當代學者都加以申論,今多種《中國通史》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採用此說。該處殷商地面實物豐富且都見於漢魏前古籍。雖因明清黃河過境和決口,淤積深厚,然仍有幾十個堌堆高於地平面,可採集到漢代、周代、商代和岳石、龍山、大汶口文化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薄邑
- 別名:亳邑,薄城
《左傳·哀公十四年》:“ 魋 ( 桓魋 )先謀公,請以 鞌 易 薄 ,公曰:‘不可。 薄 ,宗邑也。’” 杜預 注:“宗廟所在。”
《左傳》莊公十二年:“公子御說奔亳”。杜預注薄曰:“宗廟所在”。《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公會諸侯於薄,釋宋公”。
《皇覽·冢墓篇》曰:“湯冢在濟陰薄縣北東郭,去縣三里,冢四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處平地。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長卿案行水災,因行湯冢。”“伊尹冢在濟陰已氏平利鄉,亳近己氏。”
《春秋釋例》杜預(西晉學者)注曰:“梁國蒙縣西北有薄城,中有成湯冢,其西有箕子冢。”
《後漢書·郡國志》梁國薄縣條下:“薄,故屬山陽,湯所都。”劉紹注引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伐[故]城,中有湯冢。”《左傳》公子御說奔亳。杜預註:“宋邑,蒙縣西北有亳城”。東晉伏滔《北征記》云:“望亳、蒙間,成湯、伊尹、箕子之冡墓皆為丘墟。”
明李秉《重成湯廟記》載“湯始居亳,實維曹境。傳稱湯以七十里,此其地也。商之八遷,多在境內,以故盤庚村、盤石鎮、商村之名,今猶昔焉。……陵在縣南二十里。碑在曹南土山之顛,廣二十丈,袤四十丈,高稱之……。陵上建廟古有之,迄國朝因其廢而重修,增其舊制,中塑成湯,左伊尹、右萊朱。”
《讀史方輿紀要·兗州府》曹縣條下:亳城,在縣南二十里曹南山之陽,旁有蒙城。又漆園城,《一統志》:在今縣西北五十里。《括地誌》:漆園故城在冤句縣北十七里,莊周嘗為漆園吏。是也。曹南山在縣南十八里。……《春秋》:僖十九年,盟於曹南。是也。俗謂之土山。
孫星衍(清代學者)《岱南閣集》云:“今曹縣左山之陽,是古濟陰郡治,縣南二十里土山集是古亳湯都地。”
王國維(清末民初)《觀堂集林·說亳》載:王國維《說毫》韙之,曰: 山陽之薄,即皇甫謐所謂北亳。後漢以薄縣屬梁國,至魏、晉並罷薄縣,以其地屬梁國之蒙縣,故謐雲蒙為北亳者,渾言之。杜預於莊十二年《傳》注云:“蒙縣西北有亳城”,則析言之。蒙之西北, 即漢山陽郡薄縣地也,今山東曹州府曹縣南二十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