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土生,直立或近直立,基部橫臥,高35-50厘米,基部有遊走莖。
根托只生於主莖的中下部,自主莖分叉處下方生出,長1.5-12厘米,直徑0.4-2毫米,根少分叉,被毛。
主莖自中下部羽狀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主莖下部直徑1.8-3毫米,莖卵圓柱狀或近四稜柱形或具溝槽,維管束3條,主莖頂端黑褐色或不呈黑褐色,或連同上部側枝的基部也變成黑褐色,側枝5-8對,1回羽狀分枝,或基部2回,小枝較密排列規則,主莖上相鄰分枝相距2.8-5.2厘米,分枝無毛,背腹壓扁,主莖在分枝部分中部連葉寬5-6毫米,末回分枝連葉寬4-5毫米。
葉 (不分枝主莖上的除外)互動排列,二形,草質,表面光滑,邊緣全緣,具狹窄的白邊,不分枝主莖上的葉排列稀疏,不比分之上的大,一形,綠色,卵形,背腹壓扁,背部不呈龍骨狀,邊緣全緣。
主莖上的腋葉明顯大於分枝上的,2.4-3.6毫米×1.6-2.4毫米,長圓狀卵圓形,基部鈍,分枝上的不對稱,窄橢圓形,2.2-2.6毫米× 0.8-1.0毫米,邊緣全緣。中葉不對稱,主莖上的略大於分枝上的,分枝上的中葉斜,窄橢圓形或鐮形,1.8-2.4毫米× 0.8-1.2毫米,排列緊密,背部不呈龍骨狀,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斜,邊緣全緣。
側葉不對稱,主莖上的較側枝上的大,分枝上的側葉長圓狀卵形或長圓形,略上升,緊接或覆瓦狀,3.0-4.0毫米×1.2-1.6毫米,先端急尖或具短尖頭,具微齒,上側基部不擴大,不覆蓋小枝,上側邊緣全緣,下側基部圓形,下側邊緣全緣。
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5.0-10 (-20)毫米×1.4-2.8毫米;孢子葉一形,寬卵形,邊緣全緣,具白邊,先端漸尖;大孢子葉分布於孢子葉穗中部的下側。大孢子白色或褐色;小孢子橘紅色或淡黃色。
生長環境
林下土生或生陰處岩石上,海拔100-1000米。
分布範圍
產澳門、安徽 (休寧)、重慶 (巴縣、璧山、大足、合川、江津、南川、彭水、酉陽、石柱、秀山)、福建 (崇安、建陽、南靖、上杭、永泰)、廣東 (博羅、和平、蕉嶺、樂昌、茂名、
梅州、
深圳、新豐、信宜、陽春、英德、肇慶)、廣西 (防城、鳳山、靖西、龍州、羅城、那坡、融水、上思、田林)、貴州 (安龍、畢節、冊亨、岑鞏、長順、赤水、德江、都勻、獨山、福泉、貴定、惠水、江口、金沙、錦屏、晴隆、雷山、黎平、荔波、羅甸、平塘、黔西、仁懷、榕江、三都、施秉、松桃、綏陽、天柱、望謨、甕安、務川、習水、興仁、興義、沿河、印江、貞豐、鎮寧、正安、織金、紫雲)、海南 (保亭、東方、海口、臨高、瓊中、三亞、萬寧、儋州)、湖北 (巴東)、湖南 (古丈、桑植、石門、新寧、沅陵、永順)、江西 (分宜、龍南、丘陵、尋烏、宜豐)、四川 (安岳、寶興、都江堰、長寧、峨眉山、合江、邛峽、洪雅、筠連、江安、瀘縣、雷波、名山、馬邊、沐川、青神、屏山、滎經、仁壽、興文、天全、汶川、雅安、宜賓、威遠、敘永、武龍、永川)、台灣(高雄、花蓮、嘉義、苗栗、宜蘭、蘭嶼、屏東、台南、台中、台北、桃園、台東)、香港、雲南(滄源、廣南、貢山、河口、綠春、綏江)、浙江(昌化、樂清、龍泉、臨安、縉雲、江山、開化、青田、瑞安、松陽、泰順、舟山)。
也分布到錫金、不丹、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模式標本采自靠近紐幾內亞的Pisang島。
主要價值
藥名:薄葉卷柏
別名:山柏枝、山扁柏、
地柏、岩卷柏、地柏椏、
石上柏、四葉柏、獨立金雞。
漢語拼音:bao ye juan ba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laginella delicatula(Desv.)Alston[S.pouzolziana(Gaud.)Spring]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活血藥;祛風藥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搶水洗淨,切段,曬乾。
性味:苦;辛;寒
藥材基源:為卷柏科植物薄葉卷柏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或乾品研末撒。
功效主治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風
主治:肺熱咳嗽或咯血;肺癰;急性扁桃體炎;乳腺炎;眼結合膜炎;漆瘡;燙火傷;月經不調;跌打損傷;小兒驚風;麻疹;蕁麻疹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全草捲縮成團,鬚根多數。莖呈圓柱形,長20-40cm,直徑約1mm,上部分枝,表面黃綠色,質脆,易斷。葉二型,背腹各2列,皺縮捲曲,腹葉長卵形,明顯內彎,背葉長圓形,兩側稍不等。有時可見頂生的孢子囊穗。無臭,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