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景墓

蕭景墓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位於南京棲霞鎮十月村農田中。是梁武帝叔父蕭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蕭景的陵墓。

蕭景墓前現存石刻2種3件,其中石辟邪兩隻。墓神道僅存一石柱,現存石柱為神道西側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之一。梁朝初年“反左書”出現,大同年間盛行,其後便銷聲匿跡,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絕響。

梁普通四年( 523年)蕭景卒於郢州治所江夏郡城(今湖北武昌西南黃鶴山上),時年47歲。梁武帝詔贈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蕭景死後,初葬於江夏,後遷葬建康(今南京)。蕭景墓至今仍未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景墓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位置:南京棲霞鎮十月村農田中
蕭景墓石刻位於南京棲霞鎮十月村農田中。
蕭景(477年-523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蕭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少好學,長於辭令。齊時曾任永寧令,政績顯著,史稱“政為百城最”(《南史·梁宗室傳》)。齊永元二年(500年),封步兵校尉。蕭衍代齊建梁後,封吳平縣侯、南兗州刺史,加都督。後歷官領軍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侍中、安西將軍、郢州刺史等職。他勤於政事,頗負盛名。梁武帝對他極為器重,“軍國大事告與議決”。普通四年( 523年)卒於郢州治所江夏郡城(今湖北武昌西南黃鶴山上),時年47歲。梁武帝詔贈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蕭景死後,初葬於江夏,後遷葬建康(今南京)。
蕭景墓前現存石刻2種3件,其中石辟邪兩隻,東西相對,間距約21米。西辟邪於1956年曾掘出地面,因破碎無法修復,於是又埋入原來地下。東辟邪為雄獸,原來從腰部斷為兩段,左前腿、底座也斷,1957年5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重修。現臀部略殘,身長 3.80米,高3.50米,體圍3.98米。昂首張口,長舌垂胸,右腿前邁。頭有鬣毛,腹側雙翼,翼前部飾6根翎毛。胸前幾縷勾雲紋,仿佛長髯飄拂。整個辟邪體態肥碩,雄俊壯美。
蕭景墓神道僅存一石柱,現存石柱為神道西側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之一。
石柱於1957年由南京市文保會進行了提升維修。通高6.50米,往圍2.48米。柱頭為一飾有覆蓮紋的圓蓋,圓蓋之上仁立著一隻仰天長嘯的小辟邪。小辟邪長0.84米,高0.5l米。柱身高4.20米,雕刻隱陷直刳棱紋24道。柱身上方接近圓蓋處,有一長方形柱額,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23字,字跡清晰,令人耳目一新。這種別有意趣的特殊書體在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僅存兩例:一例是丹陽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神道東側石柱;另一例便是蕭景墓神道西側石柱。這種特殊的書體,歷史上稱作“反左書”。據南朝梁時書法家庾元威在《論書》里介紹:“反左書者,大同中(534年-546年)東宮學士孔敬通所創。余見而達之,於是座上酬答諸君無不識者,遂呼為眾中清閒法,今學者稍多,解者益寡。”著《寶刻叢編》的南宋陳思在《書小史》中註:孔敬通“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風流,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又創為左右書,當時座上酬答,無有識者,應元威見而達之,遂呼為眾中清閒法”。庾元威說“反左書”是梁朝大同年間孔敬通始創,然而蕭順之、蕭景均葬於大同之前,其神道石柱建立的時間當不會相隔太久,因此,“反左書”始於孔敬通的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實際情況是,梁朝初年“反左書”出現,大同年間盛行,其後便銷聲匿跡,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絕響。
在柱額的側面線刻有披衣擔肩、赤腳手持蓮花的“禮佛童子”圖案。柱額之下浮雕有3個怒髮衝冠、袒胸露腹、類似鬼形的負重力士像,可能與佛教有關。再下面依次飾有一圈繩辮紋和一圈交龍紋。柱座高0.98米,上圓下方,上為銜珠雙螭,下為方形基座,基座四例刻有張口、吐舌的神怪紋飾。整個石柱造型精巧,裝飾華美,是馳名中外的雕刻藝術品。
蕭景墓至今仍未發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