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惟豫

蕭惟豫(1636-1715以後),字介石,號韓坡,山東德州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歷官翰林院侍講,提督順天學政。其詩意隨筆到,出於自然,著有《但吟草》。

生平,作品,

生平

原籍系遼東鐵嶺衛人,其父蕭時亨,字天衢,號會寰,年十五襲職指揮僉事,“崇禎五年(1632年)寄德州衛支俸,因家焉,居西關之竹竿巷。”蕭惟豫於明崇禎九年生於德踏記享州,幼時聰明好學,素有氣節。在尋察恥其父教誨之下,年十九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考取甲午科舉人;“戊戌(1658年)進士;殿試二甲判捆罪,授翰林院庶吉士;內弘文院編修,封文林郎。庚子(1660年)江西典試正主考;癸卯(1663年)直隸武鄉試正主考;內國史院侍讀;提督順天等處學政。”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阿抹烏雄初九,蕭惟豫被敕封文林郎
蕭惟豫“潔己惜士”、秉正無私、奉公克己。在他典試江西既竣時,有兩主考“員敬頌多方為致數千金之裝”,“從容遊覽遍其地之名勝”。而他則使裝蕭然,不傷廉潔,“挐輕舟抵滕王閣下,略一登眺,懸帆徑歸。”其他人“出於不意,為之惘然”。在他督學順天(今北京、河北一帶)等處之時,“刻厲整飭學政,一洗從前之陋”,“得人最盛”。對於上門的送禮請囑之人,他“咄嗟而憤於顏”,使“行貨者橐金歸去,黧面而愧”。其家人時常“憂形於色,有眾怒難犯之懼”,而蕭惟豫“毅然不改,末如其端”。蕭惟豫的磊落正直、秉公辦事,難免遭人“陰肆擠陷”。當其將晉職國學祭酒時,年方32歲的他就“力乞終養以歸”。年長的同仁都勸其三思而後行,而他竟全然不顧。當聽到朝廷允準告歸時,他競 “喜不自勝”。清康熙丁未年(1667年),蕭惟豫請告旋里,家中僅“圖書數卷,外無長物”,使那些污陷誹謗他的人,“而卒無瘢可索”。他租賃一條小木船,裝載全部家當,沿運河自京城回歸德州,途中他曾對天禱告:“若某有金載於舟,此舟當沉深淵中……”結果船未到家盤纏就已用盡,使他 “窘若窮途”。
蕭惟豫回到德州家中後,“奉其先大人於里第,視問知余,書卷自娛”;“同居林泉,浣衣蔬食雍雍樂也”。康熙九年(1670年)五月二十八,其父病卒,享年82歲,他悲痛不已。之後,他對他的母親更加孝敬。在他50多歲時,其母已年逾八十有餘,“惟豫之侍吾母側也,時時為嬰兒戲,而吾母亦以嬰兒視之,惟豫忘乎吾母之年,而汽境乎恥吾母亦忘乎惟豫之將老也。”如此“養母至二十五年之久”。康熙三十年十月二十九,其母程孺人終於里第,享年88歲。
蕭惟豫去官回鄉不久,刑部尚書魏象樞,系兩朝三代元老,把他同浙江平湖陸隴其同薦於朝時,值清聖祖康熙帝南巡,駐蹕德州,召見帳幕,蕭維豫“以母老陳情,特蒙諭允”。檔晚遂避跡城東南四十五里,距近土河龍潭之上,所居曰:“雲莊”。“傍河為園,誅茅為屋,編槿為牆,寤食游息其中,足不入州城者三十餘年”。有時乘牛車,一童一杖,步村墟中,見者不知為薦紳先生也。家中雖然貧苦,但樂好施善,“居人感德服教,盜賊相戒不入其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一月,康熙帝南巡(視河工)回宮,駕在德州,蕭惟豫被召見並蒙賜御書一幅。

作品

蕭維豫著有詩集 《但吟草》4卷。《但吟草》,刊刻於康熙五十年(1711),當時他已經76歲,在恭紀詩中,有康熙四十四年他的迎駕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