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葉鳳蘚蘚

蕨葉鳳蘚蘚,本種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日本,歐洲和北美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蕨葉鳳蘚蘚
  • 拉丁學名:Fissidens adianthoides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真蕨目
  • :鳳尾蘚科
  • :鳳尾蘚屬
  • 分布區域: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等
植物形態,分布,

植物形態

植物體較大,綠色至深綠色,老時常帶褐色;雌莖常有少數分枝,連葉高13-30mm,寬4.1-6. 7mm;無腋生透明結節;莖的皮部細胞小而厚壁,中軸分化。葉10-29對,排列較緊密,乾時僅在葉尖捲曲;中部和上部葉卵圓形,長2.8-4. Omm,寬0.8-1. 3mm先端急尖至鈍急尖;背翅基部圓形,不下延;鞘部為葉全長的3/5至2/3,上端稍不對稱;葉邊上端具不規則的細牙齒至粗鋸齒,葉緣有數列平滑的細胞有時構成不明顯的淺色邊緣;中肋粗壯,及頂,前翅中肋的主細胞遠長於鞘部中肋的主細胞;前翅細胞圓狀六邊形,長13至18(罕為22)μm角隅略加厚,稍具乳頭狀突起,略不透明,葉片各處厚度為1層細胞;鞘部細胞與前翅細胞相似,但乳頭狀突起較不明顯,因而淺色邊緣也較不清晰。雌器苞腋生於莖葉。雌苞葉披針形,長達3mm。頸卵器長400-440μm。蒴柄長13-22mm。孢蒴稍傾斜而不對稱;蒴壺長1. 3-2. Omm;蒴壁細胞縱壁加厚。蒴齒長約0. 65mm,基部寬85-100μm,上部具不規則的螺紋加厚及突起的節瘤,下部具細密疣。蒴蓋具長喙,長約1. 5mm。蒴帽盔狀,長約2. 2mm,平滑。孢子直徑18--26μm。

分布

Wilson (1848)報導本種在“舟山至香港”有分布。《秦嶺植物志》第三卷(1978)也收載了本種。據此,Iwatsuki(1980)引載中國本種的分布,Redfearn和Wu (1986)也把本種列在中國蘚類植物錄中。但著者迄今未見本種的中國標本。《秦嶺植物志》第三卷(1978)根據采自西太白山的標本收載了本種。經著者檢視了該標本(西太白山,海拔2 500m,魏志平6120),發現它實為異形鳳尾蘚(F. anomalus)。本種與卷葉鳳尾蘚(F. cristatus)極相似,因而在標本鑑定時容易混淆。本種的葉呈卵圓形,乾時僅葉尖捲曲;前翅通常厚1層細胞;葉細胞較大,乳頭狀突起不很明顯;蒴柄較長。而後者的葉呈披針形,乾時明顯捲曲;前翅在局部地方厚2層細胞;葉細胞較小,乳頭狀突起極明顯,蒴柄較短。由於本種在北半球較常見,因此在我國應能採到其標本。為了便於標本鑑定,著者把Iwatsuki和Suzuki(1982)對本種的形態描述摘譯如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