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狀岩

蕈狀岩

蕈狀岩是因岩層受海水數十萬年的浸蝕,那些砂岩中質地酥軟的岩石慢慢被海水浸蝕消失了,而堅硬的結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經風吹、日曬、雨淋、海浪的吹打,最終形成的狀如蘑菇的石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蕈狀岩      
  • 外文名:mushroom rocks
  • 典型代表:女王頭
形成,毀滅,野柳地質公園,

形成

承受著東北季風、海浪、風沙、生物的侵蝕造就出名地形景觀中,蕈狀岩即為其中一種。由於上下兩層的岩層軟硬度不同,含有石灰岩質質的砂岩較底下的砂岩層來得堅硬,故上層形成了蘑菇頭,而下層則形成頸部。
蕈狀岩必須在多種因素巧妙地綜合作用之下才會形成,這個過程可能要經歷數十萬年之久,因此能看見這些奇特的蕈狀石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蕈狀岩的形成一般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 誕生:海水逐漸侵蝕掉表層較軟的砂岩,堅硬的結核開始突出地面,露出蕈狀石頭部的頭皮。
2. 無頸期:海水繼續沖刷、侵蝕四周較軟的砂岩。但蕈狀石的頭部幾乎全部露出嵌在砂岩上,頸子部分還不見形狀。
3. 粗頸期:地殼逐漸抬升,海水沿著蕈狀石頭部的下方開始侵蝕砂岩,於是顯現出和頭部等粗的頸子。
4. 細頸期:地殼繼續上升,將蕈狀石抬高脫離水面。此時的蕈狀石開始擺脫海水侵蝕而進入風化作用階段,頸子越來越細,同時頭部也慢慢變小,即我們所看到的蕈狀石的模樣。

毀滅

在自然的不斷侵蝕之下,蕈狀岩的頸子越來越細。一旦頸子承受不了頭部的重量,就會從頸子處斷裂,結束蕈狀石的一生。此外,強風和地震都可能加速蕈狀岩的"斷頭"。蕈狀岩因此更顯得珍稀。

野柳地質公園

提起蕈狀岩就不能不說台灣著名的風景名勝--野柳地質公園。
台灣野柳地質公園位於台北縣萬里鄉,是突出於北海岸的狹長海岬,在千百萬年海水的浸蝕、風化的互動作用下,逐漸形成蕈狀石、燭台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使長達1700公尺的海岬,成為台灣北部最負盛名的地質公園。
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層狀沉積岩組成,蕈狀岩外觀似蘑菇,有一「頸」上托著粗大球狀石的奇岩。野柳的蕈狀岩屹立成群,排列有序,遙望成層,約有一百八十餘個。最著名的就是野柳女王頭。
女王頭——台灣旅遊業的一張名片。蕈狀岩是野柳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觀,尤其是“女王頭”雍容尊貴的形態,早已成為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徵。女王頭本身就是一個蕈狀石,形成原因和其他蕈狀岩大致相同。由於它的頸部修長、臉部線條優美,神態像極昂首靜坐的尊貴女王,大家才特別稱它為“女王頭”。
女王頭除了自然風化速度加快外,民國72年(1983年)野柳風景區有人持用利器企圖切斷女王頭,在女王頭的頸部下方留下20厘米長的傷口,事後風景區管理所只有使用同顏色水泥,替女王頭凹陷下去的地方補妝。這道傷口在周邊岩石自然風化下,反而突出來成為一道疤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