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其先出自魯大夫,食邑於蕃,因以為氏。”此以邑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蕃姓
- 發音:fān
蕃(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蕃,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其先出自魯大夫,食邑於蕃,因以為氏。”此以邑為氏。
蕃,漢語二級字1,讀作“fán”、“bō”、“fān”,基本解釋為茂盛、蕃茂或繁多。2通“藩”時指籬落,屏障〖fence〗,例如《詩·大雅·崧高》中的“四國於蕃,四方於宣”。也可作為姓,多用女性。拼音對照[上古音]:元部...
蕃是《山海經》中記載的鳥類。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嚻(xiāo)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中多鰼鰼(xí)之魚,其狀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御火,食之不癉。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獸多麢(1íng)羊,其鳥多蕃。、注釋 ①蕃:不詳何鳥。也有認為可能是貓頭鷹之類的鳥。
蕃酋 蕃酋,是漢語辭彙,是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的稱謂。解釋 蕃,通“ 番 ”。出處 《新唐書·百官志二》:“凡朝會,五品已上及有功將士、蕃酋辭還,皆賜於庭。”《宋史·李參傳》:“﹝ 參 ﹞知 秦州 。蕃酋 藥家族 作亂,討平之。”
蕃變是漢語辭彙,讀音是fānbiàn,指變遷;變化。解釋 變遷;變化。蕃,通“ 番 ”。出處 清·趙翼《園居》詩之三:“芸生倍蕃變,物理渺難格。” 清·惲敬《雜說》:“況人性之深微,天道之蕃變,眾人之所見,必不能同乎聖人者哉。” 嚴復《譯自序》:“夫西學之最為切實而執其例可以御蕃變者,名...
蕃宣,讀音fān xuān ,漢語詞語,意思為藩垣。解釋 即藩垣。蕃,通“ 藩 ”。宣,通“ 垣 ”。本指藩籬與垣牆。引申為藩屏護衛。出處 《詩·大雅·崧高》:“四國於蕃,四方於宣。”宋·曾鞏《襄州與交代孫頎啟》:“方圖間燕之宜,自請蕃宣之便。”宋·陸游《上陳安撫啟》:“久以台省之英,出...
蕃廡,是漢語辭彙,讀音為fān wǔ,出自《國語.晉語.四.鄭文公不禮重耳》,解釋為茂盛、蕃茂或繁多。解釋 “蕃”基本解釋為茂盛、蕃茂或繁多;廡:通“蕪”。草木茂盛意。出處 《國語.晉語.四.鄭文公不禮重耳》:"叔詹曰:‘若不禮焉,則請殺之。諺曰:‘黍稷無成,不能為榮。黍不為黍,不能蕃廡。
蕃扞,漢語詞語,讀音為fān gǎn,意思是藩屏;護衛。解釋 藩屏;護衛。出處 《漢書·賈誼傳》:“陛下所以為蕃扞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陽、代二國耳。”晉·葛洪《抱朴子·臣節》:“蕃扞壃埸,則慕魏絳、李牧之高蹤;蒞眾撫民,則希文翁、信臣之德化。”《新五代史·雜傳四·王師範》:“諸侯有兵...
蕃籬,讀音為fán lí,漢語詞語,意思是指籬笆,引申為屏障。出處 《國語·楚語下》:“舊怨滅宗,國之疾眚也,為之關籥蕃籬,而遠備閒之,猶恐其至也。”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宣和遺事》後集:“﹝二帝﹞次行至一古廟,無蕃籬之類,惟有石像數身...
蕃落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fān luò,意思是外族部落;指外族人。出處 唐·劉知幾《史通·浮詞》:“述道武結婚蕃落,則曰:‘招攜荒服,追慕漢高。’”唐·劉言史《賦蕃子牧馬》詩:“蕃落多晴塵擾擾,天軍獵到鸊鵜泉。”清·侯方域《定鼎說》:“建康乾符坤絡,世暌戎狄……非天塹之險艱於渡也,...
蕃多 蕃多,讀音fān duō,漢語詞語,意思是猶繁多。解釋 猶繁多。出處 漢·賈誼《新書·禮》:“取之有時,用之有節,則物蕃多。”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自鹹豐季年,中西重立和約……泰西諸國,均於都城列使幕,事言哤襍,部族蕃多,戢暴馴頑,頗非易易。”
蕃熟是漢語詞語,拼音是fān shú,解釋為豐稔。出自《管子·治國》。解釋 亦作“蕃孰”。豐稔。出處 《管子·治國》:“常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孰也。”《史記·滑稽列傳》:“五穀蕃熟,穰穰滿家。”《漢書·嚴安傳》:“五穀蕃孰,六畜遂字。”顏師古註:“蕃,多也;字,生也。
宋·王讜《唐語林·夙慧》:是時琳與從願皆有宰相望,上倚為相者數矣,竟以宗族蕃盛,附托者眾,不能用之。 《醒世恆言·李道人獨步雲門》:(李清)家住青州城裡,世代開染坊為業。雖則經紀人家,宗族到也蕃盛。 清·葆光子《物妖志·花·菊》:和州之含山別墅,四望廖廓,草木蕃盛。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一...
蕃庶,讀音fán shù,漢語辭彙,意為繁盛、眾多,出自《易·晉》。解釋 1、繁盛;眾多。2、滋生;繁衍。出處 《易·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宋·周密《齊東野語·嘉定寶璽》:“僥倖恩賞之蕃庶,冀望非常之盛典。”明·方孝孺《與趙伯欽書》:“游乎雄都巨邑者,見宮室之壯麗,車馬之蕃庶...
便蕃,讀音:biàn fān,漢語詞語,意思為頻繁;屢次。釋義 1.亦作"便煩"。亦作"便繁"。2.頻繁;屢次。出處 《左傳·襄公十一年》:“樂只君子,福祿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帥從。” 杜預 註:“便蕃,數也。言遠人相帥來服從,便蕃然在左右。”例句 《晉書·庾亮傳》:“階緣戚屬,累忝非服……遂...
面蕃 面蕃,讀音是miàn fán。意思是謂掌握一方大權。解釋 謂掌握一方大權。出處 《宋書·臧質傳》:“面蕃十稔,惠政蔑聞。”
蕃阜,讀音fān fù,漢語詞語,意思為增殖;豐盛。解釋 (1).增殖。(2).豐盛。出處 《漢書·貨殖傳》:“然猶山不茬櫱,澤不伐夭……所以順時宣氣,蕃阜庶物,稸足功用,如此之備也。”《宋史·樂志十二》:“百物蕃阜,四方順成。”明·何孟春《餘冬緒錄摘鈔》卷五:“行鹽之地,皆人物蕃阜之邦。
衍蕃 衍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yǎn fān ,意思是蕃衍。解釋 蕃衍。出處 唐 張說 《鄎國長公主神道碑》:“窈窕之儀克舉,衍蕃之福大來。”
神宗熙寧間,於熙(治今甘肅臨洮)、河(治今甘肅臨夏東北)兩州置蕃學,召收蕃部首領及蕃官子弟入學。徽宗時在陝西用蕃字地區置蕃字,挑選通蕃語、識文字之人為教授,教授經典和佛經。熙寧間因勿巡國使請求,另設校舍,招收蕃、俗子弟學習。大觀二年(1108),在廣州專建蕃學。泉州也曾於徽宗時設定蕃學。
四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ì fān,是指四方邊境的藩國。解釋 1. 四方邊境的藩國。2. 四次。出處 《宋書·樂志二》:“訏謨定命,辰告四蕃。”《隋書·禮儀志六》:“東西南北四藩諸國王章,上藩用中金,中藩用銀,並方寸,龜鈕。” 唐 杜甫 《客居》詩:“儒生老無成,臣子憂四番。”番,一本作...
蕃滋,漢語辭彙,拼音是fān zī,釋義是繁殖增益。出處 1、《國語·越語下》:“五穀睦熟,民乃蕃滋。”2、《國語·晉語四》:“嗣續其祖,如谷之滋。”韋昭註:“言子孫將繼續其先祖,如谷之蕃滋。”3、《新五代史·雜傳八·康福》:“乃令福牧馬於相州,為小馬坊使,逾年馬大蕃滋。”4、《清史稿...
蕃袬 蕃袬,讀音為fān yù,漢語詞語,意思是猶蕃育,繁殖。解釋 猶蕃育。繁殖。出處 《管子·山權數》:“民之能樹瓜瓠、葷菜、百果使蕃袬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據《廣韻》,袬同裕。
蕃鮮 蕃鮮,漢語詞語,拼音是fān xiān,解釋為茂盛而鮮明。解釋 茂盛而鮮明。出處 《易·說卦》:“震為雷,為龍,為玄黃……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孔穎達疏:“鮮,明也。取其春時草木蕃育而鮮明。”宋·司馬光《春帖子詞·皇帝閣》之一:“九垓同燠沐,萬物向蕃鮮。”
又《韻會》與蕃通。屛也。《詩·大雅》價人維藩。又通轓。《周禮·春官·巾車》漆車藩蔽。《注》藩,今時小車,漆席以為之。又附袁切,音煩。《爾雅·釋草》蕁,䒞藩。《疏》藥草知母也。又《韻補》方文切,叶音分。《韓愈·苗夫人墓銘》或毗於王,或式於藩。是生夫人,載穆令聞。 《五經文字》...
公元七世紀初葉,松贊乾布統一了這片土地,建立了吐番(也即西藏)王國,正值盛唐時代。歷史上關於西藏一詞,唐宋兩個時期稱吐蕃、吐番。元朝時期稱吐蕃、土蕃、西蕃。明朝時期稱衛斯藏。清時期首先稱吐蕃,後來漸稱衛藏、西藏。用法 示例 含輕視意:咱家現有幾家~,你就說我是個小~兒。——《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