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號衛星是一枚中華民國自製的皮級衛星(Pico-Sat),其體積大小,顧名思義就是和番薯的大小一樣小。目的在於發展套用於航天領域的MEMS技術和微納米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蕃薯號衛星
- 質量:857公克
- 設計壽命:2個月
基本資料,升空遭阻礙,相關條目,外部連結,簡介,發展史,
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 :重量:857公克 ,設計壽命:2個月 ,任務壽命:1個月 ,軌道高度:600~650公里 ,蕃薯號衛星分別有兩個:YamSat-1B及YamSat-1A 。
YamSat-1B用途:備用與展示 ,太陽能板:矽太陽能晶片 ,電池:PanasonicP-150S
YamSat-1A用途:飛行 ,太陽能板:矽晶片及砷化鎵晶片 ,電池:國產ICR18500A鋰電池
YamSat-1A用途:飛行 ,太陽能板:矽晶片及砷化鎵晶片 ,電池:國產ICR18500A鋰電池
升空遭阻礙
“蕃薯號衛星計畫”開始於2001年4月,在2002年3月也已經完成組裝與測試的工作,準備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皮級衛星共同搭載於俄羅斯的火箭上,然後一同發射升空,後來因俄羅斯方面反對,讓共同升空的美夢破滅。
相關條目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外部連結
蕃薯號衛星計畫 ,台灣太空計畫-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NSPO),衛星通信衛星中新一號(與新加坡合作)、中新二號(與新加坡合作,地球觀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科學實驗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一號、塔堤揚娜二號微衛星(與俄羅斯合作) 研發中、預定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福爾摩沙衛星六號,其他台灣探空火箭、蕃薯號衛星、AMS計畫,機構國家太空中心 。
簡介
?>運載火箭雅典娜一型載具、陶洛斯火箭、人牛怪運載火箭“番薯”衛星(YamSat)是“太空計畫室”的第一項皮米衛星(picosatellite)開發計畫。 2001年3月29日,“太空計畫室”召開“番薯”衛星計畫啟動會議,討論微小衛星的自主開發構想及可行性分析。台灣發展該計畫的目的在於培養衛星研發人才,試驗自主研發載荷儀器和衛星總體的能力,同時也迎合國際上衛星發展小型化的趨勢。“Yam”名稱的由來頗有寓意。全名中文意思是“番薯”,和台灣島的地理形狀類似;首字母“Y”是“Young”的字頭,代表台灣地區對太空開發事業富有朝氣、生意盎然的期望;“a”是Amateurradiocom-munication的首字母,代表該計畫將進行業餘無線電通信實驗;“m”是micro-spectrometerpayloadand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technology的首字母,代表該計畫將進行台灣地區自主研發的微光譜和微電子機械技術驗證。
該衛星採用快速原形系統開發模式,整個開發周期僅有12個月。衛星總體設計引用了美國伯克利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提出的“立方體衛星”(CubeSat)發展理念,外形為小立方體,尺寸10cm× 10cm× 10cm。單星重量控制在1kg以下。使用壽命1個月,設計壽命2個月。
YamSat被設計成3顆衛星:YamSat- 1A、Yam-Sat- 1B、YamSat- 1C,在構造和用途上略有差別。YamSat- 1A專門用於檢驗台灣地區自主研製組器件的能力,YamSat- 1B是一顆備份星,YamSat- 1C則用於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戶外場地通信試驗和公眾教育。該計畫的實施將為台灣後續開展低成本空間試驗提供經驗。
2002年4月,台灣“太空計畫室”宣布完成了“番薯”衛星的研製。計畫採用600~ 650km高的太陽同步軌道或62°傾角的傾斜軌道,原定加入“立方體小衛星”(CubeSat)發射計畫,爭取2003年在貝克努爾發射場實現搭載發射,但由於俄羅斯方面的反對沒有實現,目前還沒有新的發射計畫。
發展史
在MEPSI的發射過程中,首次採用了為“立方星”專門設計的“多顆皮星軌道部署器”。這種部署器裝有彈射機構,可攜帶多顆“立方星”進行同時發射,從而大大降低了發射成本。例如,己經設計完成的“飛馬座”發射機構配有6組P-POD,可一次裝載36顆“立方星”。
“蕃薯衛星”1A,1B和1C是台灣“國家太空計畫室”(NSPO)在“立方星”的基礎上開發研製的第一顆皮型衛星,目的在於發展套用於航天領域的MEMS技術和微納米技術。此外,“蕃薯衛星”上還帶有一個微型光譜儀進行空間試驗。
CanX-1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基於“立方星”實施的CanX計畫的第一顆皮型衛星。CanX計畫旨在開發、試驗低成本空間技術,並通過低功耗微型器件來完成航天飛行任務。CanX-1的關鍵技術有基於ARM微處理器的星上計算機、基於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原理的成像儀和星跟蹤器以及用於3軸穩定控制的磁敏感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