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寧平

蔣寧平

蔣寧平,新聞傳播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傳播學系主任。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論文成果,科研課題,個人著述,主要論文,榮譽獎勵,

人物經歷

新聞傳播學博士,教授,現任傳播系系主任。2005年進入西南交通大學傳播系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2010年赴美國喬治梅森大學進修,2016-2017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訪問學者。學術兼職:中國網路傳播學會理事,四川省廣播影視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青年研究會理事、成都市新媒體質量考評基地負責人。

研究方向

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社交媒體醫患傳播研究》,課題負責人。時間:2014-2016。
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網融合”背景下的網路視頻發展戰略研究》(12CXW042),課題負責人。時間:2012-2014。
3.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愛滋患者媒介框架與社會距離感的實證研究》(11YJC860017),課題負責人。時間:2011-2014
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中國網路視頻傳播產業發展研究》(SWJTU09BR248),課題負責人。時間:2009-2011。
5.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電視傳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實現》(07BXW015),主研。時間:2007-2009。
6. 國家廣電總局部級課題《中國電視事業50年發展研究》,主研。時間:2009-2012。
7. 西南交通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起步項目《認知、評價與選擇——網路電視客群實證研究》(2007Q139),課題負責人。時間:2007-2008。

論文成果

《論全球在地化語境下中國紀錄片生產》(合作),《當代電影》,2012年第3期。
《專業與通識 思想與實踐——回溯我國早期媒介素養教育時的兩個問題》(合作),《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5月第3期。
《建構論視閾中的新聞生產:框架層次分析》,《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蔣寧平
蔣寧平
《理念、題材與手法——十年來我國紀錄片創作的三點審視》,《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認知、評價與使用——網路電視客群研究》,《2009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論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社會核心價值建構中電視的責任擔當與現實境遇》(合作),《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第5期。
《網路電視的認知、評價與選擇——一個結構方程的驗證》,《中國電視》2010年第5期。
《根源、功能與動力——傳播心理視角下的明星崇拜現象》,《學術論壇》2009年第12期。
《慈善·故事·競賽——<志願者真情耀中華>的創新》,《電視研究》2009年第10期。
《成長優勢與行業困局:網路電視實證調查研究》,《中國電視》2009年第8期。
《盈利模式與著作權合作:P2P視頻傳播發展的突破口》,《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7期。
《管理機制的創新:中國紀錄片發展的轉折點》,《電視研究》2008年第3期。
《麥克盧漢技術哲學觀評析》,《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電視批評的文化轉向》,載《電視批評:理論·方法·實踐》,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大眾傳媒編碼製作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中國傳媒報告》2006年第2期;
《少兒節目應重視娛樂性》,《中國廣播影視》,2006年11月下。
《充分發揮東西部電視區域傳播優勢》(合作),《現代傳播》2006年第1期。
《打造產業鏈 做強電視內容產業》(合作),《電視研究》2006年第2期。
《2004中國電視研究述評》(合作),《電視研究》2005年第2期。
《詩詞翰墨電視情》(合作),《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年第4期。
《電視劇的市場運作》,《當代電視》2004年第3期。
《2003:中國電視理論研究述評》(合作),《電視研究》2004年第2期。
《中國紀錄片:巡逡於市場之門》,《電視研究》2003年第12期。
《2002年中國電視理論研究述評》(合作),《電視研究》2003年第3期

科研課題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網路視頻發展戰略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CXW042),課題負責人。時間:2012-2014。
《愛滋患者媒介框架與社會距離感的實證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1YJC860017),課題負責人。時間:2011-2014
《中國網路視頻傳播產業發展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青年教師百人計畫資助項目(SWJTU09BR248),課題負責人。時間:2009-2011。
《電視傳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實現》(07BXW015),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主研。時間:2007-2009。
《中國電視事業50年發展研究》,國家廣電總局部級課題,主研。時間:2009-2012。
《認知、評價與選擇——網路電視客群實證研究》,西南交通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起步項目(2007Q139),課題負責人。時間:2007-2008。

個人著述

《社會分層的媒介景觀:電視新聞的階層表征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電視傳播核心價值論》,第一章《電視傳播與社會核心價值》,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版。
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理論與方法》,第四章《廣播電視節目創優的基本經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廣播電視節目評估概論》(副主編,全書初稿撰寫人),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廣播電視產業發展論:聚焦地方媒體》(副主編),第四章《廣播電視的產業分析》,第五章《廣播電視集團化》,第十三章《廣播電視節目評優》,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版。
《紀錄片概論》(“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第十三章《紀錄片創作的管理機制》、第十四章《建立紀錄片的市場化機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論文

1. 《微博中的愛滋表征:一個文本挖掘的路徑》,《中國傳媒報告》,2015年第4期。
2. 《限盒:客廳收視爭奪戰》(合著),《網路傳播》,2014年第9期。
3. 《網路視頻進入三足鼎立時代》(合著),《網路傳播》,2014年第5期。
4. 《社會分層的媒介鏡像:基於表征視角的內容分析》,《中國傳媒報告》,2013年第3期。
5. 《Netflix的成功之道》(合著),《網路傳播》,2013年第7期。
6. 《論全球在地化語境下中國紀錄片生產》(合著),《當代電影》,2012年第3期。
7. 《專業與通識 思想與實踐——回溯我國早期媒介素養教育時的兩個問題》(合著),《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5月第3期。
8. 《建構論視閾中的新聞生產:框架層次分析》,《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9. 《理念、題材與手法——十年來我國紀錄片創作的三點審視》,《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10. 《認知、評價與使用——網路電視客群研究》,《2009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論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11. 《社會核心價值建構中電視的責任擔當與現實境遇》(合著),《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第5期。
12. 《網路電視的認知、評價與選擇——一個結構方程的驗證》,《中國電視》2010年第5期。
13. 《根源、功能與動力——傳播心理視角下的明星崇拜現象》,《學術論壇》2009年第12期。
14. 《慈善·故事·競賽——<志願者真情耀中華>的創新》,《電視研究》2009年第10期。
15. 《成長優勢與行業困局:網路電視實證調查研究》,《中國電視》2009年第8期。
16. 《盈利模式與著作權合作:P2P視頻傳播發展的突破口》,《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7期。
17. 《管理機制的創新:中國紀錄片發展的轉折點》,《電視研究》2008年第3期。
18. 《麥克盧漢技術哲學觀評析》,《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19. 《電視批評的文化轉向》,載《電視批評:理論·方法·實踐》,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0. 《大眾傳媒編碼製作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中國傳媒報告》2006年第2期;
21. 《少兒節目應重視娛樂性》,《中國廣播影視》,2006年11月下。
22. 《充分發揮東西部電視區域傳播優勢》(合著),《現代傳播》2006年第1期。
23. 《打造產業鏈 做強電視內容產業》(合著),《電視研究》2006年第2期。
24. 《2004中國電視研究述評》(合著),2005年第2期。
25. 《詩詞翰墨電視情》(合著),《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年第4期。
26. 《電視劇的市場運作》,《當代電視》2004年第3期。
27. 《2003:中國電視理論研究述評》(合著),《電視研究》2004年第2期。
28. 《中國紀錄片:巡逡於市場之門》,《電視研究》2003年第12期。
29. 《2002年中國電視理論研究述評》(合著),《電視研究》2003年第3期。

榮譽獎勵

《權力的分光鏡:電視新聞中的社會分層》獲第二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著作獎。時間:2014年9月。
《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理論與方法》(合作),獲第六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著作一等獎。時間:2009年10月。
《世紀偉人的巴蜀情緣》,獲2005年度中國廣播電影電視期刊優稿評選通訊類二等獎。
《管理機制創新:中國紀錄片發展的轉折點》, 獲2005年度中國廣播電影電視期刊優稿評選論文類二等獎。
《西部電視劇崛起的透視與前瞻》,獲2003年度中國廣播電影電視期刊優稿評選論文類一等獎。
《2003 :中國電視理論研究年度報告》(合作),獲2004年第五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電視藝術論文評選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