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乾漢

蔡乾漢,毛紡織專家、紡織生產管理專家。1954-1955年在北京清河制呢廠解決出口精紡呢絨染花質量問題,1958-1966年在北京毛紡織廠提出生產技術管理30條,推動北京毛紡織業躋身全國先進行列。1979-1986年主持北京市紡織工業局的生產技術工作,在重點技術改造和產品質量創優等方面做出貢獻。在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毛紡織專業委員會主任和北京市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期間,組織和推動學術活動卓有成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乾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紡織生產管理專家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個人簡歷,人物生平,主要論著,主要貢獻,

個人簡歷

1928年 出生於浙江省瑞安市。
1950年 國立北洋大學紡織工程系畢業。
蔡乾漢蔡乾漢
1950-1956年 北京清河制呢廠副科長、車間主任、分場主任、工程師。
1956-1957年 紡織工業部幹校學習。
1957-1958年 蘇聯實習。
1958-1966年 北京毛紡織廠生產副廠長、總工程師等。

人物生平

蔡乾漢,1928年出生於浙江瑞安市一個殷實商人家庭,自幼勤奮好學。1940年父親經營的山貨行及住宅被日軍轟炸燒毀,家道衰落。1941年“四一九”浙東事變,日軍登入瑞安城,祖父慘遭槍殺,次年在浙江大學求學的長兄不幸早逝,國難家仇培育了蔡乾漢深邃的愛國思想。他就讀的瑞安中學國中部和溫州中學高中部,為了避開日軍的騷擾與迫害,遷到山區上課,他在極其簡陋的學習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完成了學業,同時也鍛鍊了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堅毅性格。蔡乾漢高中畢業後考取了由北洋工學院泰順分校改制的國立英士大學讀了一個學期。1946年下半年,北洋工學院在天津復校成立北洋大學,蔡乾漢北上天津,開始了大學新生活。1946年底,北平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沈崇事件”,他積極參加天津市各大中學校學生舉行的抗暴運動。1947年,又參加拒絕美國救濟物資與不吃美國麵粉的鬥爭。同年5月,參加了席捲全國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和“五二○”罷課遊行。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外圍組織“民青”,在國民黨政府瘋狂搜捕進步學生的白色恐怖中堅持鬥爭和學習。1948年底至1949年初,蔡乾漢參加了護校隊。天津解放後,北洋大學學生會改選,他入選並擔任學習部長。1950年5月在北洋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

主要論著

1 蔡乾漢.《產品質量必須從頭抓起》.中國紡織,1961(4)
2 蔡乾漢.《合理選擇煮呢的工藝條件》.中國紡織,1961(11)。。
3 蔡乾漢.《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幾點意見》.北京紡織,1979(12)。
4 蔡乾漢.《引進設備吃透消化工作初探》.北京紡織,1981(1)。
5 蔡乾漢.《日本噴水織機簡介》.北京紡織,1983(12);1984(2),等等。

主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北京毛紡行業基礎薄弱,只有清河制呢廠一個大型企業,它是1908年建成的老廠,生產粗紡呢絨和毛毯,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廠里接受了生產10萬碼呢子的軍工任務,為該廠生產走上正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蔡乾漢當時剛從學校畢業,尚在實習期間,他看到車間從英國購進的機器大都陳舊老化,工人勞動強度很大且很不安全。他注意到惟一的一台成品打包機還是手搖的,效率極低,於是他提出技術改造方案,將其改為電動打包機,使打包工從此告別了笨重勞動。實習結束後,蔡乾漢被提升為生產科、計畫科副科長,負責原毛搭配和工藝設計。由於國毛品種混雜,草雜含量多,可紡性差異大,如何做到合理配毛以保證毛紗質量並降低成本是一個難題。他深入實際,掌握生產第一線的動態,進行靈活有效的調度,保證了計畫按時完成。1953年下半年起,工廠開始接受蘇聯定貨,但由於嚴重的染花質量問題,出口任務難以按期完成。當時擔任精染車間主任的蔡乾漢,發動職工深入研討染花原因,發現是洗呢沖洗不淨、染色降溫過快、煮呢溫度偏低和加壓不當造成的。經過優選工藝,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使對蘇聯出口從1954年的5萬米增至1955年的33萬米,出口合格率達到93%以上。1955年,蔡乾漢被提升為工程師,繼而擔任了精紡分場主任。這個分場是從上海國棉十七廠搬遷來京的、擁有7200錠的精紡全能廠,包括制條、紡紗、織造和染整全套設備。這個分場的建成,結束了清河制呢廠只有粗紡沒有精紡的歷史,對北京地區毛紡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他擔任分場主任期間,除生產精紡呢絨外,還添置設備投產精紡毛線,填補了北京這一產品的空白。
1956年4月,蔡乾漢被送到紡織工業部幹校學習俄文,1957 年4月-1958年7月到蘇聯莫斯科拉斯托金染整廠、昆采沃染織廠和蘇聯中央毛紡研究院實習。當時的院長是蘇聯著名的科瓦廖夫工作法的創立者科瓦廖夫,他為中國實習生做了妥善安排。蔡乾漢在這裡接觸到不少毛紡科研資料,寫下了二十多本筆記,其中的羊毛機械除雜和化學方法的比較、染整工藝過程與織物收縮率的關係、降低織物“極光”的工藝和組織設計等內容,在他以後工作中起到了指導作用。通過一年多的實習,他對蘇聯當時毛紡科技理論成就和工廠生產技術實際都有了較系統的了解。1956年,北京興建清河制呢廠第二個精紡車間(即後來的北京毛紡織廠),1958年1月建成投產。蔡乾漢1958年7月自蘇聯回國後即被委任為該廠生產技術副廠長,次年兼任總工程師。這是建國後第一個從外國全套引進的一萬錠紡織染整全能毛紡廠,裝備屬於當時國際先進水平。面對這樣一個“三新”(新設備、新廠房、新工人)廠,如何及早發揮其生產技術先進的優勢,是擺在蔡乾漢和職工面前的重大課題。他對引進設備的生產技術性能反覆做了分析,認為十分適合加工中高檔精紡全毛和高比例羊毛混紡產品,其特點是配有條染復精梳,包括機械自調勻整、光電自停和末道針圈梳理的七道粗紗、雙皮圈牽伸細紗、多梭箱織機、雙槽滾筒煮呢、軋水超餵烘乾、三刀剪呢、給濕刷毛和溫控電壓等當時國內其他毛紡廠尚未擁有的新技術。蔡乾漢一方面組織職工再培訓以求儘快掌握這些新技術,一方面利用新技術優勢研究制定生產傳統精紡產品的新工藝並且高起點設計開發毛滌混紡、絲毛交織等新產品。為了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適應出口的需要,又添置了織邊字機和防縮機等設備,使北京毛紡織廠的產品質量和風格在全國突顯出來,受到紡織工業部表彰、外貿好評和國內毛紡同行的讚許。此後,紡織工業部決定以北京毛紡織廠引進設備為樣本設計生產我國第一套毛精紡設備,為全國毛精紡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蔡乾漢在清河制呢廠、北京毛紡織廠兩廠工作了15年,為北京毛紡行業躋身全國前列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