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湖麵塑製作技藝,以小麥麵粉為主料,結合色素調成不同色彩,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搓、捏、揉、壓,用牛骨頭撥子靈巧地點、切、劃、撥,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湖麵塑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1年
- 遺產類別:市級
- 工藝:搓、捏、揉、壓;點、切、劃、撥。
- 特點:栩栩如生
- 材料:麵粉
- 別名:蓮湖精巧麵塑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分布區域,傳承保護,傳承人,
歷史淵源
蓮湖麵塑製作技藝這一支麵塑傳承最早史料記載可追溯到唐朝,宰相韋巨源的家宴《燒尾宴》上有一道菜叫《素蒸音聲部》,即用麵塑的方式製作出70多位宮廷音聲部人,吹、拉、彈、唱、舞的生動造型,供餐桌上的賓客欣賞與品嘗。漸漸演變到近現代純觀賞,在民間普遍傳開。
工藝特徵
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搓、捏、挑、撥,用牛角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脫手而成。
分布區域
西安及周邊縣區的陝西關中地帶。
傳承保護
長期以來,麵塑是從業者作為一種謀生的行當,基本上限於在民間流傳,造成麵塑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對傳統的依賴性強,因此傳承面太窄。始終定位於民間手藝,不被重視。加之完全是手工製作,產量較少,很難實現標準化。但近幾年,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的推廣,麵塑作為其中的一項技藝,也逐漸引起大家的關注,甚至進入到藝術品拍賣、藝術禮品定製、盲盒手辦等現代的藝術與產品市場中生機勃勃。
2011年,蓮湖精巧麵塑技藝被列入“西安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傳承人
張倍源:張倍源是陝西省西安市級蓮湖精巧麵塑技藝傳承人,他的傳統作品多汲取秦漢唐文化精髓以刻畫人物見長,特色鮮明。結合陝西社火的“芯子麵塑”、“小品麵塑”等形式的作品受到各界人士喜愛。“一墨成畫,一面成色”的麵塑,是區別於西方雕塑、手辦模型,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神的立體的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