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孢子堆生於葉兩面,散生,橢圓形,0.3-0.5mm長,初期被寄主表皮覆蓋,晚期表皮開裂而露出,肉桂褐色,粉狀;夏孢子橢圓形或寬橢圓形,27-37×20-31μm,壁 2- 3μm厚,有刺,肉桂褐色,芽孔2-3個,腰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蒺藜草柄鏽菌
- 拉丁學名:Puccinia cenchri Dietel & Holway
- 界:細菌界
- 分布區域:美國南部,西印度群島,阿根廷,太平洋島嶼,非洲中部
基本信息,分布,討論,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蒺藜草柄鏽菌
拉丁學名: Puccinia cenchri Dietel & Holway
參考文獻: Bot. Gaz. 24: 28, 1897; Cummins, The Rust Fungi of Cereals, Grasses and Bamboos, p. 198, 1971; Chen et al., Taiwania 25: 155, 1980.
分布
中國分布: 蒺藜草 Cenchrus calyculatus Cavan. 台灣:雲林(TAI 019585)。
粗毛蒺藜草 Cenchrus echinatus L. 台灣:高雄(TAI 135111)。
世界分布: 美國南部,西印度群島,阿根廷,太平洋島嶼,非洲中部。
討論
本種在中國僅知分布台灣(Chen et al,1980)。台灣的標本未見冬孢子。據 Cummins (1971)描述,冬孢子堆長期被寄主表皮覆蓋,冬孢子矩圓形或棍棒形,37-51×17-24μm,側壁1.5μm厚,頂壁3-7μm厚,栗褐色,光滑;柄短,約15μm。
產於烏干達 Cenchrus ciliaris Fig & De Not. 上的菌的夏孢子具 4-5個腰生芽孔, Cummins(1952)將之作為一變種 P. cenchri Diet. & Holw. var. africana Cu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