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駝

蒙古族祭駝,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民俗,內蒙古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蒙古族祭駝
  • 主題詞:民俗,祭駱駝,阿拉善盟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上古時期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蒙古族祭駱駝,是流傳於內蒙古阿拉善的一種集宗教信仰、傳統生產、人文思想為一體的民俗活動,集宗教信仰、傳統生產、人文思想為一體的民間活動,有十分鮮明的地域特色。蒙古族祭駱駝同其他民族的祭灶、祭火、祭土地、祭龍王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蒙古族祭駱駝有所不同的是,祭駱駝不以神靈為主,而是以自己飼養的駱駝為對象,把駱駝實體作為神的化身和使者以祭拜。蒙古族祭駝的內容非常豐富,由祭公駝、祭母駝、祭駝群等活動共同組成,每項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不相同。這種獨特的傳統習俗,在駱駝產區的蒙古族牧民中有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歷史淵源

蒙古族祭駝源於上古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接受薩滿教之前,對山神、樹神最原始的信仰。《辭海》註解:薩滿教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是一種原始宗教。早在原始社會後期,氏族公社時代,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就已經把駱駝馴化,稱駱駝為奇畜。據《逸周書》“伊尹為縣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匈奴、樓煩、月氏諸國,以駱駝,野馬……為獻”的記載,當時駱駝在內地確實屬稀有動物,故“北蠻人”當作珍貴的禮品用以供奉和進獻。考古學也證明:大約距今100萬年~50萬年間,雙峰駝就進入黃河流域。在這漫長歲月中,遊牧人有無信仰呢?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可見人類歷史在有文字記載之前,在原始宗教還未進入北方遊牧民族,人們就開始對駱駝產生了樸素的敬仰之情。
“唐虞以上”的悠悠歲月中,“北蠻”馴養之“奇畜”,在家畜中的地位最高,這完全是駱駝在生產生活中自身的價值所決定的。駱駝負重100多公斤,行走幾天乃至十幾天不吃不喝;作為騎乘可連續使用,出門時不必為其準備草料;駱駝產出大量奶食、肉食、絨毛貢獻人類,使用價值超過其他任何家畜。它耐饑渴、耐惡境、耐粗飼,可採食直徑1公分以內的木質枝條;能喝其他動物不能下咽的苦鹹水;最值得讚賞的是它能爬臥下來以降低高度,方便人類捆綁裝卸重物。鑒於駱駝對人類的貢獻和如此之多的特殊優勢,“北蠻”遊牧人視駱駝為天賜之神物,逐漸把駱駝的形象用來供奉。遠古時期的遊牧人,把駝群中體格最健壯的駱駝挑選出來,貢獻給天、地、山神,名曰“敖恩根特莫”。白駱駝是駝中之稀,更是首選對象,這便是敖恩根特莫必須純白的緣由。牧人們對這種駱駝不宰殺,不使役,不出售,每年祭拜,養老送終。這就是蒙古族祭駱駝的雛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溯源於舜之前。
東漢時期,洛陽宮門外設定三峰長一丈,高一丈的銅製駱駝雕像,為其樹碑立傳。隨著“絲綢之路”開通,“願借明駝千里足”,“應馱白練到安西”,“駱駝銜尾出陽關”的盛況出現,駱駝的作用無以替代,對人類的貢獻登峰造極。從唐朝開始,駱駝俑便成為供祭品,用以供奉、互贈、珍藏。一些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還將駱駝俑作為隨葬品帶入墳墓。聞名於世的唐三彩駱駝俑從墓葬出土,確立其祭用極品的地位。那時從京都到民間,供奉駱駝雕塑,蔚然成風,民間祭供隨之大興。之後的宋、元、明、清各代,均予持續,從未間斷。在敦煌莫高窟明清壁畫中,有許多駱駝作戰和運輸的畫面,體現出其與“飛天”同等的神化地位。
唐宋以後,民間所供駱駝雕像主要來自內地的陶製品,後發展為用瓷、石、木、玉、銅、銀、金等材料雕制。牧民自己製作的多為泥塑、木雕,民間工匠則多用石、玉、銅等材料製作。許多牧民家都有上輩或祖上傳下來的駱駝雕像,擺供家中焚香祈禱。元代,隨著成吉思汗遠征,駱駝再建不朽功勳,人們對駱駝的崇拜也達極致。明中葉以後,蒙古族的俺答汗與朝廷建立貢市關係“飼駝羊百萬餘”,養駝業有很大發展。察哈爾的封建主阿穆岱洪台吉1587年叩見達賴喇嘛時,呈獻的“駝馬兼以萬計”。古代社會對駱駝的普遍重視,致養駝祭駝之風愈盛。
蒙古族作家魏巴特爾先生在《阿拉善傳說》一書中載:相傳明末年間,阿拉善有一個驢耳朵汗,被狐妖所惑。汗王沉湎酒色,政務荒廢,災降民間。蓮花神為救眾生前來降服,妖狐現形逃命。蓮花神乘駝追到敖龍布拉格山上,駱駝卻不幸摔傷了。蓮花神棄駝窮追到一山洞,最終降服了妖狐。但是,那峰雄壯威猛的駱駝卻因傷勢過重,長眠於大山上。當地人民懷著悲痛之心,在駱駝死去的地方築起一座敖包來紀念。後來發現,在駱駝死去的崖壁上,清晰地出現了一幅駱駝畫像。此山崖頂端前傾,高千餘米。據寧夏地質隊測量,駝象在距山底80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人力繪雕絕無可能,屬天然形成。駝像平時呈灰褐色,但在種公駝發情時節,駝像就會渾身變黑口唇變白,顯出情態。當地民眾稱此山為“神駝山”或“兒駝山”,又在山腳下的敖包旁蓋了一座廟,世代祭祀。此廟就是現今的兒駝廟,當地人每年祭拜,貫穿明清。
1928年,因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兒駝廟自然坍塌。當年,由格日樂達賴等人集資,在頹廢的廟址上又建起了一座新廟。解放初期廟宇被竄匪所搶,“文革”期間被完全摧毀,兒駝廟的祭駝活動被迫停止。2004年,牧民們又在廟址的廢墟上重建兒駝廟,祭駝活動又逐步恢復。

基本內容

蒙古族祭駝在駱駝產區流傳極廣,家祭活動遍布阿拉善各地。祭駱駝活動除阿拉善盛行外,同時還輻射巴彥淖爾、鄂爾多斯的部分旗縣,新疆、青海、甘肅等省區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以及蒙古國的部分地區。總之,在駱駝飼養地區的蒙古族中,都有同樣習俗,其內容和形式也基本相同。
蒙古族祭駝的內容非常豐富,每年要分三次舉行,每次的形式和內容都不相同。一是祭兒駝。祭兒駝又分“家祭”和“廟祭(公祭)”,“大年三十夜,各家祭兒駝,天地同迎春,人畜呈吉祥。”這是舉行家祭的時間,也是祭兒駝活動要表達的思想;農曆二月十五日,在兒駝廟及其他寺廟舉行祭兒駝集會,也叫廟祭或公祭。祭兒駝以種公駝為對象,主要體現駱駝體格健壯,良種永續的祈願。二是各家牧戶以共用水井為範圍,在居住相對集中的幾戶人家中分戶祭母駝。在此活動中以母駝為祈願主體,多產良羔的“英雄媽媽”受到敬拜,“妙齡少女”也會備受青睞,祭母駝是祝願它們百母百子。三是在秋季,由牧戶各自祭駝群,象徵收穫金秋。本次活動要請眾多親朋好友參加,充分體現豐收的喜悅。人們身著民族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趕來,其形式類似節慶。現在,隨著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牧戶都以家庭那達慕的形式進行。
蒙古族祭駝以阿拉善雙峰駝為對象,在阿拉善蒙古族牧戶中普遍舉行,牧駝戶無一例外。在阿拉善廣大牧區,祭駝活動有著很深的社會基礎和龐大的崇信人群。
一、祭兒駝
祭兒駝是以寺廟為中心的集會活動,牧民從四周騎駱駝,趕駝群來到寺廟,共同祭祀。由於牧區居住分散,路途太遠的還要在這裡住宿。若驅趕駱駝確有困難的,也可攜帶兒駝的韁繩、鼻棍子代替,稱為“心祭”或“順祭”。絕大部分沒有寺廟的地方以家祭為主,在相鄰牧戶間進行。
祭兒駝(以兒駝廟為例)因涉及家庭和人員較多,因此要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特別是祭祀儀式的主持人和組織者需提前確定。兒駝廟的主持人一般實行逐戶輪流的形式,在前一屆結束時即已確定。本屆活動開始時完成邀請喇嘛、準備炊具、賽事安排等事宜。
各牧戶則要收集各自的部分適齡母駝,趕到兒駝廟。帶足自己全天的飲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並把祭供品帶來。祭駝當天不用通知,牧民自行前往。儀式早晨開始,首先點燃敖包聖火,喇嘛開始誦《貢吉勒塔目》,祭眾先轉敖包,在敖包上供奉哈達、食品,把帶來的駱駝鼻棍子、韁繩拴掛在敖包上,然後祭灑白酒、駝奶,把“開姆爾”撒向空中。誦經結束後進入廟內,點燃酥油燈,在駱駝神像前擺放供品:主要是煮熟的“羊烏叉”、奶食品、水果、哈達、白酒等。主持人手舉哈達,面對駱駝神朗誦祝詞。頌祝詞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有固定的格式和內容,大意是:
尊貴高尚的駱駝神啊,
請給你的駝群帶來佑護和吉祥吧。
讓你的母駝全部懷胎,
讓你的子孫具有雄偉的身材,
讓你的種群壯大和發展。
伴隨祝頌,祭眾向駱駝神像磕頭祈禱,盼望自己的駝群膘肥體壯,家庭幸福美滿。
在廟外的草地上,牧民趕來的駱駝拴在一起。凡是來到廟上的駱駝,都要在其籠頭上拴掛念過經的哈達,在額頭和鼻樑上抹酥油(蒙語:米拉納),在身上祭灑白酒和鮮奶,把希望和祝福付諸駝身。然後向駝群唱響讚頌駱駝的《駱駝贊》等長調民歌。午飯時,所有祭眾都要分享在駱駝神像前已經過神光沐浴的“羊烏叉”,家中沒有來的人,要分割一塊帶回去。最後,還要舉行賽駱駝和評選駱駝的活動。整個活動下午結束,祭眾開始返家。
在沒有寺廟的地方,牧民採用家祭的形式祭兒駝。牧民家祭在農曆臘月三十舉行,凡是能找回的駱駝都要集中起來。與廟祭不同的是要牽著兒駝圍繞火堆或香爐台轉三圈,有時也要請喇嘛念經。祭撒白酒、鮮奶和米拉納的形式,基本與廟祭相同。
二、祭母駝
蒙古族祭駱駝的第二個內容是“祭母駝”。時間是祭兒駝結束後,在母駝產羔前的一個月內,以祭火神的形式,由各牧戶在家中舉行。
祭母駝儀式開始前,首先要點燃室外的香爐台。(蒙語“桑格英德爾”)在蒙古包中央的火撐子裡點燃柴火,撒柏籽香,點亮酥油燈,把裝有糖果、奶食品、油餅、酥油等供品的盤子和磚茶、白酒、駝奶、哈達、“羊烏叉”、巴靈、“嘎林布達”擺在佛像前。喇嘛念《貢吉勒塔目》。主家要選擇1~2峰兒駝和幾峰已懷胎的母駝,繞香爐順時針轉,口念祝願詞。前來參加活動的人都要在香爐中祭灑白酒和剛煮好的奶茶,至誦經結束。
在蒙古包內的火堆周圍,供放4個“巴靈”和4個面做的酥油燈,喇嘛念《米塔喬特巴》祭火經。家主穿著盛裝,把去肉的羊胸叉骨用五色絲線各纏繞三圈,中間塞進五色彩綢和棉花,同時放紅棗、乾果、哈達、奶食品等,然後一起投入火中。將象徵獻給火神的哈達祭燒火中,把火堆周圍的酥油燈和巴靈投入火中。全家人圍繞火堆把酥油、白酒祭灑於火中。所有參加儀式的人都向火神祈禱:祝願駱駝百母百子,膘肥體壯,抗禦災病。
祭母駝一般是共用水井的幾家牧戶依次進行,順序自定,自約而行。其目的是每家都有人前來捧場祝福,創造喜慶場面,增進團結和諧和友愛互助。
三、祭駝群
祭駝群在每年駝群膘肥體壯的秋季,以招財的形式進行,喇嘛念招福經。男主人手握“達勒乾蘇木”,女主人手提裝有駝奶的奶桶,其他主要成員手端盤子,共同面向空中環繞招福。
祭駝群時也要儘量把所有的駱駝全部找回來,讓它們沐浴仙氣,接受祝福。特別是兒駝、“敖恩根特莫”、“色特爾特莫”、“達爾罕特莫”必須找來,向它們朗誦祝詞,唱讚美歌。
——敖恩根特莫源於薩滿教進入北方遊牧民族地區之前。人們把駝群中最好的駱駝敬獻給山神、樹神。所選的敖恩根特莫,不分雌雄,以純白色最好。選定後要視其為神的使者,終生供養,祈求神佑。
——色特爾特莫是在佛教傳入後,敬獻給佛的駱駝。同前一樣,屬於佛之騎乘,不得使用,終生供養。
——達爾罕特莫則是把體型好、毛色好、產羔多、馱物多而穩、走路平而快,為駝群和家庭做出巨大貢獻的駱駝視為“功臣”駝,退役後不殺不賣而送終。
在祭駝儀式上,敖恩根特莫和色特爾特莫作為神和佛的使者或化身,接受禮拜,傳達祈願。達爾罕特莫則體現以恩報恩的思想。
每年祭駝群時,如果這三種駱駝都健在,便在駝峰上懸掛用彩綢裝飾、寫著經文的“艾力登”葫蘆。象徵財富永遠裝不滿、取不盡。如果出現空缺,此次活動就要重新選擇繼承者以延續,確保三種駱駝永續不斷。在“色特爾特莫”的脖子上,還要拴上用五色布做的印著經文的“扎拉目”,常年不取以佑護駝群。
在牧民孟柯巴圖家,我們請教主人,這幾種駱駝死後怎么處理?他給我們講了一段非常傷感的故事。還是在孟柯巴圖很小的時候,有一峰父親使用過的“達爾罕特莫”。那是一峰體格十分高大健壯的紅騸駝,四肢粗壯修長,駝峰肥大挺直,堪稱駝群中的“俊秀”。達爾罕性情溫順,特別聽話,幼年的孟柯巴圖每天與它玩耍,成了朋友夥伴。只要喊一聲“嗖格”,達爾罕就會乖乖臥地讓小主人騎在背上,可以說孟柯巴圖是在駝背上長大的。突然有一年,幾個月沒見達爾罕回來,他便哭鬧著催促父親去找。三天后,父親拖著沉重的步履回來了,臉上沒有笑容,孟柯巴圖明白了一切,他一個人站在蒙古包後面流下了眼淚。後來,父親告訴他,達爾罕是一峰非常有靈性的駱駝。它不意願讓主人看到它臨死時的慘狀,才選擇了在離家約30公里的梭梭林中去死。細心的牧民都能觀察到,達爾罕自感生命結束時,都要盡力走到最遠。在離家時,達爾罕會圍繞蒙古包和棚圈轉幾圈,時而還發出幾聲悲鳴,似乎要表達不願離開主人和家園的心情。
駝群中的這三種駱駝是牧民的心愛,也是寄託精神和祈願的物質載體。祭駝群時的隆重、虔誠躍然紙上,若身臨其境,當會備受感染。
全部儀式結束後,主家要擺上全羊宴(羊烏叉),與來賓共賀。此環節也十分重要,久不相逢的人們把盞高歌,互致問候,親密無間的友情年年有續,代代相傳。
祭駝活動對服裝沒有特別要求,大都穿節慶時的蒙古袍。所用供品也是日常食品,但必須在祭祀儀式前專做。除祭品隨火焚燒外,大部分供品都分而食用。
儀式中所用樂器有鑼、鼓、鑔、鈴、“當布勒”、喇嘛號等,由寺廟準備。祭祀所用的主要手工製品,分別由喇嘛和主家在祭典儀式前做好備用。祭駝群所用的手工製品,主要有以下幾種。
“巴靈”共10個,其中4個作為祭品,和其他祭品一樣,入火焚燒;另外6個則作為供品,擺在箱、桌等高處。做巴靈的原料以青稞面為主,加紅白糖、酥油、白面、中藥面和香料,揉製成形置於供盤,外塗酥油定型。所有巴靈形狀各異,代表所敬不同神靈。捏制酥油燈也用這種原料,形似高腳酒杯,注滿酥油後插上燈焾點燃。
“艾力登”用一公分厚的木板做成長約20公分的葫蘆形狀,在上端鑽一小孔。把葫蘆漆染成黃色,稍乾後寫上經文。然後穿一根細毛繩,便於在駱駝身上拴掛。
“扎拉目”用黃(大地)、綠(草原)、白(雲彩)、紅(風)、藍(天)五色布按順序迭縫在一起,寫上所敬神靈的字元。各家按所敬神靈的不同,扎拉目上書寫的佛名字元也不同,如:納木斯來,哈目,官布等等。艾力登和扎拉目上所寫字元,全部都是藏文,用紅色油漆書寫。
“達勒乾蘇木”將五色綢緞加工成約1尺寬3尺長的布條,固定在1.5米長的木棍一端。祭駝儀式過後,常年插在裝滿五穀的“斗”或“升”里(蒙語:達勒乾賞),擺放在蒙古包正面右側。永久性住房,要擺放在正牆右角或箱櫃家具上面。
羊胸叉骨將煮熟的羊胸叉去肉,保留骨頭的完整性,用五色絲線從骨頭兩端按“8”字形各繞三圈,使之成為船形。中間填充古勒岱、紅棗、葡萄乾、乳酪、五色彩綢條等,然後用哈達鋪底,盛放在貢盤內。

主要價值

1、祭駱駝活動,是駱駝產區蒙古民族民間文化和人文思想的傳承載體。除保留民間信仰,體育競技,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的原生形態外,還衍傳著人與自然、人與家畜的和諧,隱含著知恩圖報,與人為善,善待周圍,崇尚自然的樸素道理。蘊含了因勢利導,言傳身教的生活態度,傳遞著溫柔敦厚,默契和諧的人生哲理。
2、祭駝活動的廣泛性和普遍性,把個體牧民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促進牧民互助友愛,自然傳承共同民族心理,增強民族凝聚力,豐富牧民文化生活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3、蒙古族祭駝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宗教活動,而是信仰和務實的結合,包藏著樸素唯物的內容,是牧駝人的精神寄託。祭駝活動所展示的人性化內容,孕育了當地蒙古族忠厚善良、堅韌不拔的駱駝精神。祭駝活動所產生的“功臣駝”、“駱駝贊”、“祝頌詞”、“勸奶歌”等大量擬人文化,隱含著溫柔敦厚、知恩圖報、棄惡揚善的樸素哲理,已成為民族凝聚和人文傳承的載體。搶救保護這一文化遺產,不僅有助於研究民俗民情,在研究駱駝文化和自然傳承的民族心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瀕危狀況

近些年來,隨著養駝業逐年萎縮,民間祭駱駝活動呈現出淡化現象。現在,牧區實行退牧還草,轉移搬遷等政策,蒙古族牧民中祭駝活動也在減少。傳統的祭駝儀式、程式、禮儀等逐漸失傳。特別是近十幾年之內,阿拉善雙峰駝銳減60%,總量一直徘徊在8萬峰左右,直接影響到祭駝習俗的開展和傳承。據普查,目前全盟駱駝數量最多的牧戶,駱駝總數也僅有200多峰。牧駝、祭駝均後繼乏人,傳統習俗瀕臨失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文環境受到衝擊。現在,除極個別老人健在的牧戶和駱駝數量相對較多的人家能勉強舉辦祭駱駝活動外,絕大部分地區已不再舉行。

保護措施

阿拉善盟委行署十分重視蒙古族祭駝民俗,2007年之初作出決定,把蒙古族祭駝作為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責成有關部門制定保護措施和規劃,蒙古族祭駝又開始被政府倡導和保護。
現在,政府部門已經同民間祭兒駝的組織者建立起了長期聯繫。積極鼓勵有條件的養駝牧戶帶頭舉辦,以帶動周邊民眾。出現家祭空白區的地方,對首家舉辦戶,文化部門還給予適當經費補助,重新喚起牧民對駱駝的鐘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