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主要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沿河一帶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的歷史悠久,是蒙古長調古老的形態,屬古代宮廷歌曲,大約產生於19世紀以後。鄂爾多斯古如歌音樂充滿蒼涼、空靈、悲壯之美,旋律緩而不拖、慢而不沓、節奏若隱若現,旋法大跳大落、跌宕起伏,並有自然和鳴與自然和聲夾雜其間。它既不同於蒙古長調,又不同於蒙古短調,是一種由遊牧民眾多聲部演唱的原生態歌曲,代表作有《烏甘汗台》《三十二個蒙古象棋》等。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0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
  • 項目編號:Ⅱ-105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演唱形式,表演模式,音樂特徵,伴奏樂器,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中的“古如”蒙古語,意為“國度”或“朝政”,源於蒙元時期的宮廷歌曲,屬長調體裁,是蒙古族長調歌曲古老的形態。鄂爾多斯古如歌以《聖主的兩匹駿馬》為代表的歌曲大都產生於元代,散發著濃郁的蒙古生活氣息。而古如歌《班禪廟》因班禪廟始建於清代後期,由此推斷,大約產生於19世紀以後,比《聖主的兩匹駿馬》整整晚了6個世紀。
20世紀80年代初期,古如歌從宮廷鄂爾多斯婚禮儀式中經口口相傳成為原生態杭錦旗婚禮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如歌主要分布在蒙古國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蒙古國古如歌已經基本失去活態傳承,其原生態演唱僅流傳於杭錦旗。

基本特徵

演唱形式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早期演唱的時候,是沒有伴奏的,而且以群體演唱為主,很少有單獨演唱的形式。多是在宮廷或國宴場合演唱的歌曲,主題嚴肅,內容正統,以說教為主。其內容以唱時政、唱父母、唱故鄉、唱駿馬為多,亦有一部分是唱詠愛情的。鄂爾多斯古如歌吟、唱都有規矩,一般都在盛大而隆重的儀式上表演,平時不能隨便哼唱。演唱時以三首為一組,稱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
演唱風格方面,其演唱具有裝飾音較為複雜、同一長音顫動(男性—顎顫音、女性—喉顫音)頻繁、“腔多字少”等特點;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氣息綿長,旋律富有裝飾性(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具有特色。

表演模式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的演唱習俗是一套比較嚴格的表演程式,分為準備過程和表演過程。在宴會開始之前,表演者要做好充分地準備,表演方式有兩種形式:一是站式演唱。適合在大型的婚禮宴會和晚會演出的時候。男歌手站在前排中間,女歌手站在後排和前排的兩邊,男歌手至少要三個以上,其他人數沒有限制。二是坐式演唱。按年齡次序所有表演者圍坐在一起,可以前後坐兩排。在宴會開始時,表演者要先演唱三首正歌,三首正歌是固定的曲目,一般不允許變換曲目的。演唱曲目依次為《朝政大廈》《嘉慶仁宗皇帝》《高高的吉米梁》。三首正歌演唱完以後,開始演唱其他曲目,這個時候的曲目可以不固定的演唱,有齊唱的形式,也有獨唱的形式,也可以加伴奏來演唱。古如歌的演唱過程中,三首正歌是演唱的重要部分,也是能體現古如歌這一體裁與其他長調不同的特點的。我們看到色樂呼家庭宴會的古如歌演唱,沒有其他民歌的演唱。由於是家族的傳承,所有家族成員都會唱這種類型的歌曲,也願意唱古如歌,已經形成了這種表演模式。
在演唱三首正歌的過程中,每一首曲目的開始,都由男歌手先進行演唱,然後男女歌手一起唱正歌。當地人們稱男歌手所演唱的曲調為圖日勒格。古如歌的“圖日勒格”經常演唱的有兩首,而且是固定的曲調,一般由三個以上的男歌手來演唱。民眾觀念中,“圖日勒格”不是獨立的歌,但它是完整的樂句組成,可以成為一首歌。三首正歌可以表達成:“圖日勒格+正歌A+圖日勒格+正歌B+圖日勒格+正歌C”。正歌除了歌手演唱以外,所有參與者都可以一起演唱,共同表達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

音樂特徵

音樂體裁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的概念是以“國政歌、國宴歌”為名稱指向的,在特定的乃日、儀式、婚禮、那達慕等隆重儀式場合演唱的體裁。
曲式結構
曲式結構方面,長調一般均為上下樂句的段落結構,也有帶有再現意味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以及多段體的聯句結構,在草原牧歌中也較為常見。

伴奏樂器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常用的伴奏樂器有:
馬頭琴:蒙古族傳統拉弦樂器,以琴桿上端雕刻馬頭而得名。造型獨特,有較大的共鳴箱,其旋律寬廣深厚,深沉悠揚,易於表現蒙古族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雅托克:即蒙古箏,是蒙古族的彈弦樂器。梧桐樹面板,空腹,十四根弦,面漆乳白色,周側漆紅綠彩。
四胡:蒙古族弓弦樂器,形如京胡,但形體較大且為四弦,劍作精美,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是蒙古族喜愛的樂器之一。

代表作品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的代表作品有《烏甘汗台》《三十二個蒙古象棋》《聖潔的宮殿》《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聖主駿馬》《班禪廟》《綿羊白的房子》《杭錦古如歌》《朝政大廈》《圖日勒格》《嘉慶仁宗皇帝》《高高的吉米梁》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作為蒙古古典音樂的獨特表現形式和蒙古古老文明傳承的生動見證,鄂爾多斯古如歌在遠古蒙古民族發展史的研究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除此以外,它還可以為音樂學、語言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材料。

傳承狀況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僅存七八十首,會唱者寥寥無幾,消亡的危險一天天迫近,急需採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一方面是大量的西方文化產品銷往國內,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資源流往國外。一些人或地方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化,碎片化,拼盤化,或者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非民間化,這種產業化的運作實際上在加速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
古如歌必須言傳身教,不會唱但識譜的人,即使嚴格按照譜子來唱,也唱不出其中的味道。其演唱的細節也無法用琴鍵來表現,彈奏出來韻味全無,且會傳唱者多為老人,瀕臨失傳。杭錦旗也僅有300餘人會唱古如歌。

傳承人物

古日巴斯爾,男,蒙古族人。由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申報,2018年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代表性傳承人。
2002年,退休了的古日巴斯爾便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古如歌上,將多年蒐集來的近百首曲目集結成書。
2009年,杭錦旗成立古如歌研究協會,古日巴斯爾擔任協會會長。
1979年,杭錦旗開始搶救性挖掘、整理古如歌,成立了杭錦旗蒙古族中學等5個傳承基地;搶救性地錄製了《杭錦古如歌》DVD集4張,共收錄了84首歌,對98首古如歌經典曲目進行五線譜簡譜及歌詞記錄;出版了《鄂爾多斯民歌集成(第四)——杭錦古如都》,並編入《鄂爾多斯文化叢書》;在杭錦旗錫尼鎮2所蒙古族學校開辦古如歌課程,與全國音樂高校對接合作;已成功申報古如歌國家級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2人、市級9人;杭錦旗古如歌協會會員已從60人發展到了130人。
2006年,中蒙兩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古如歌,被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7年被列為首屆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杭錦旗正式建成古如歌音樂博物館,為古如歌搭建了新的平台。2008年,古如歌被中央音樂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等高等院校列為學院科研教學內容。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文化館獲得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項目保護單位杭錦旗文化館評估合格。
表演活動
2010年,杭錦旗古如歌藝術團參加了第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
2017年,杭錦旗古如歌藝術團赴香港參加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慶典演出。同年還赴蒙古國參加了國家“那達慕”大會演出。
2020年,青年歌手烏蘭圖雅來到杭錦旗利用網路直播的形式,讓全國各地的網友聽到了這古老的民族聲音。
榮譽表彰
2013年,杭錦旗被中國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古如歌之鄉”稱號。
2016年,杭錦旗古如歌藝術團參加全國中老年合唱比賽,獲得金獎。同年,杭錦旗古如歌藝術團受邀參加“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慶祝合唱協會成立三十周年——走進國家大劇院高雅藝術殿堂文明行”演出獲得銀獎。
2019年,杭錦旗古如歌藝術團代表中國參加在保加利亞的第九屆世界民俗錦標賽獲得金獎。
2019年6月,杭錦旗古如歌藝術團應邀赴蒙古國參加亞洲第一屆民俗錦標賽,憑藉古如歌風情歌劇《杭錦婚禮》獲二等獎及特別獎2項大獎,杭錦旗蒙古族中學巴日斯老師在此次藝術節上獲得呼麥個人二等獎,並獲得了在世界民俗錦標賽(世界民俗節)中展現世界民俗藝術的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