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擬粉蠅

蒙古擬粉蠅(Polleniopsis mongolica Séguy,1928)是麗蠅科擬粉蠅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擬粉蠅
  • 拉丁學名:Polleniopsis mongolica Séguy,1928
  • :麗蠅科
  • :擬粉蠅屬
  • 命名者及年代:Séguy,1928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體長7.5—8.0毫米。眼具疏短微毛,額寬率0.088,間額紅棕,寬為一側額的1/5,最狹處在單眼三角緊前方,外頂鬃明顯,側後頂鬃1,下眶鬃10,前額突出,側顏寬為
觸角第三節寬的2倍弱,側額、側顏底色黑,二者全長都有黑色小毛,側顏毛黑、為不整齊的3—5行,幾達於觸角末端水平,頭前麵粉被灰黃;下側顏紅棕;頰底色黑,粉被灰黃,頰毛黑,下後頭有黃毛;顏紅棕,顏脊發達,縱貫顏全長,最寬處超過觸角第三節寬,約為後者的1.16倍,最寬處在觸角第三節基部間,下端則微狹於觸角第三節寬,而在兩觸角基部間,顏脊為觸角第三節寬的1/3寬;髭稍高於口前緣,髭間距約為顏脊下部寬的2倍;觸角橙紅,第三節長約為寬的3倍強,又為第二節長的2.5倍弱,芒長羽狀,芒基黑色;下顎須黃,中喙較短。胸:底色黑,有淡灰粉被,後盾帶鉛灰色,前盾在中鬃列與背中鬃列間有1對暗色狹亞中條和1對肩後斑;後盾有1對側背中條;中鬃1(在第二鬃位)+2(小盾前),前中鬃間距微狹於中鬃背中鬃列間距;背中鬃2十3,翅內鬃0+2,肩鬃3,肩後鬃1:0,翅前鬃約與後背側片鬃等長,翅上鬃、翅後鬃各2,小盾鬃1:3,另有一短小的前基鬃;背側片有小毛;翅側片毛黑,後氣門前肋有黑毛,無後氣門前裂,腹側片鬃1:1;前氣門黃褐,後氣門黑褐。翅:稍帶黃色,翅基黃,翅肩鱗黃、有黑毛,前緣基鱗黃,前緣刺短,前緣脈腹面小剛毛達於近r2+3脈末端處;徑脈結節及r4+5脈基部上、下面都有毛,ml+2脈末段角形彎曲,角後段弧形凹人,2R5室開放,m-m橫脈S形彎曲並傾斜;腋瓣白、污白至淡黃,上、下腋瓣交接處毛黃褐至褐色,下腋瓣上面基半中心有黑纖毛。足:黑,各股最末端帶點黃色;前脛各鬃為0、2、0、1;中脛各鬃為1(腹鬃)、1、1、2(後鬃);後股有疏的僅4鬃的前腹鬃列和基半一列4個後腹鬃;後脛各鬃為1、2、2、0。腹:黑,有密的淡黃灰粉被,有時第四背板後側緣及第五背板帶黃色,有一不相連的細的黑色正中線,第三背板有弱緣鬃列、第四、五背板有中心鬃及緣鬃列,第六背板有緣鬃列,各腹板毛黑,第二腹板鼓形,第三、四腹板圓形。
♀:額寬率0.43,上眶鬃後傾1、前傾2,其中前方一個長達於最前一個下眶鬃著生點水平,下眶鬃3—4;間額紅棕,約為一側額的2倍,側顏寬約為觸角第三節寬2.7倍;頰高約為眼高的0.47倍;前脛各鬃為0、3、0、1;中脛無腹鬃,鬃序為0、2、1、2;後股前腹面僅亞基位、中位和近端位3個鬃強大,後腹面基半亦僅3鬃;後脛各鬃為l、3、2、0。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吉林(懷德, 柳河, 圖們), 遼寧(瀋陽, 遼陽, 錦州, 朝陽, 營口), 內蒙古(寧城), 河北(石家莊, 邯鄲), 北京, 山西(五台, 岢嵐, 繁崎, 太原, 陽泉, 永濟, 蒲城), 山東, 河南(安陽, 中牟, 鄭州), 陝西, 寧夏(西吉), 江蘇(徐州), 上海, 湖北(隨縣, 麻城)
國外分布:蒙古(烏里亞蘇台到科爾多路上的戈壁邊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