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生,科幻小說家,歷史、神話與文字的魔法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蒂姆·帕沃斯
- 外文名:Tim Powers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
- 出生日期:1952年
- 職業:科幻小說家
- 代表作品:《阿努比斯之門》《魔宮晚餐》《地震天氣》《宣言行動》《最後的召喚》
Tim Powers(又譯為蒂姆·鮑爾斯),人物資料,
Tim Powers(又譯為蒂姆·鮑爾斯)
1984年以《阿努比斯之門》榮獲狄克獎,1986年以《魔宮晚餐》(Dinner at Deviant’s Palace)再獲狄克獎。1993年獲得世界奇幻獎的《牌局的盡頭》(Last Call),1996年獲得星雲獎的《保存期限》(Expiration Date),以及1998年再獲星雲獎的《地震天氣》(Earthquake Weather)三本書以現在加州為背景,重新搬演亞瑟王神話並賦予新意。 至於2001年為他贏得國際恐怖協會獎(International Horror Guild Awards)以及世界奇幻獎兩個大獎的新作《宣言行動》(Declare)看似間諜小說,實則探索挪亞方舟、阿拉伯的勞倫斯之死,以及美蘇冷戰的真相。
鮑爾斯擅長發掘看似平凡無奇的歷史事件,揉合神話、傳說與文學典故,並重新賦予我們原本熟悉的世界全新的風貌。
人物資料
生於1952年,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迄今在文壇已活躍了近30年,除了剛出道時寫過一些玩票性質的科幻小說和一本未來啟示錄小說《魔宮晚餐》(Dinner at Deviant's Palace) 以外,幾乎都在創作“秘史”作品,堪稱目前這一流派的第一大宗師。(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短暫的科幻創作生涯中,他與菲利浦·迪克結為了好友,迪克的名作《機器人能夢見電子羊嗎?》[又名《銀翼殺手》]便是獻給鮑爾斯的。)
1979年,蒂姆·鮑爾斯在寫過兩本不太成功的科幻小說後,轉變創作方向,出版了第一部“秘史”作品。該作品以16世紀受奧斯曼土耳其入侵威脅的維也納為背景,即本期所刊登的《黑雲壓城飲瓊漿》(The Drawing of the Dark)。這是他作家生涯的轉折點,一次成功的轉型,使他從默默無聞中走了出來,開始受到讀者們的關注與追捧,《黑雲壓城飲瓊漿》更在21世紀初入選了“奇幻大師傑作叢書”系列。他走向輝煌則歸功於第二部“秘史”作品,1983年的《阿努比斯之門》(The Anubis Gates)。此書講述了在1810年蒸汽時代的倫敦,主角努力挫敗埃及巫師的巨大陰謀的故事--可以想像成著名電影《木乃伊》與現代穿越文的結合。這部作品在當時獲得了轟動效應,一舉奪得菲利浦·迪克獎和科幻編年史獎。直到今天,《阿奴比斯之門》仍被視為鮑爾斯的代表作。 阿努比斯之門》突破了蒂姆·鮑爾斯創作的瓶頸,自此以後他文思泉湧,接二連三的高質量“秘史”作品不斷發表,其中主要包括:《彼岸汪洋》(On Stranger Tides,1988年),以18世紀的加勒比海為背景,故事內容類似著名電影《加勒比海盜》。《夢幻妖姬》(The Stress of Her Regard,1989年),故事背景為19世紀的英國和威尼斯,主要書寫了雪萊、拜倫等近代浪漫主義詩人的故事--在鮑爾斯的“秘史”中,他們的生活背後潛藏著吸血鬼的影響。本篇獲得了1990年世界奇幻獎、創神獎和軌跡獎最佳長篇獎。
“錯誤系譜”系列(Fault Lines,1992年~1997年),包括《最後的召喚》(Last Call)、《保質期》(Expiration Date)和《地震天氣》(Earthquake Weather),這三篇的核心沿用了《黑雲壓城飲瓊漿》中漁王與亞瑟王的設定。作者大膽構想整個美國由一名漁王統治,每隔十年在賭城拉斯維加斯決出新的王,而全美大小神靈運用的魔法系統與塔羅牌相關--可以看到,十年後的《美國眾神》難保沒有從中汲取靈感。《宣言》(Declare,2001年),用超能力間諜重寫了冷戰的間諜故事,它為鮑爾斯再次贏得了世界奇幻最佳長篇獎。他最新的作品是《三天消逝》(Three Days to Never,2006年),是現代的時間旅行與超自然能力相結合的小說,把愛因斯坦、CIA、卓別林等等20世紀的人和事糅合在了一起,重新詮釋了歷史。 此外,除了這些著名的“秘史”長篇,鮑爾斯還寫過一系列的短篇,數次結集出版。總體來講,蒂姆·鮑爾斯的“秘史”創作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他把自己看成一個奇幻作家和科幻作家,出於對類型文學的追求,他努力做到讓書中出現的超自然能力極度可信,仿佛那就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只是以前人們沒關注到、忽視了而已,而非一眼看去便是“空想”。魔法就像007手中的槍,它的出現要符合邏輯,有根據,不能毫無理由地憑空現身。為此,他的作品--尤其是後期作品中,常常不遺餘力地設計出完備的魔法系統。
其次,他的故事純以情節推動,而非人物推動。在傳統的嚴肅奇幻故事中,雖然世界設定在先,但是人物寫著寫著會有自己的“思維”與“個性”,作家為了遷就人物的性格和命運走向,往往越寫越長,終於控制不住,成了重得不得了的“磚頭”或收不住尾的漫長系列。例如“時間之輪”系列和“魔戒”系列等。這便是所謂的“故事在講述中有了自己的生命”(stories grow in the tell)。鮑爾斯卻反其道而行之,他說:“我的人物都是我寫的舞台劇中的演員,我不容許他們在舞台上拋棄劇本做即興發揮!”他筆下的“秘史”就好比一場精密細緻的歌劇,任何角色都不能把自己凌駕在整體之上。不過作為補償,鮑爾斯會在成書之外寫很多其他的場景與對話,仔細考慮每一種情節的發展方向,以求展示最精彩的劇情。 最後,他總是力求書中的細節翔實可信,從吸血鬼、亞瑟王傳說,到巫毒教、希臘神話、塔羅牌、珠穆朗瑪峰……統統要力求真實可靠,為此,鮑爾斯閱讀和研究了無數專著,下了同行所不能及的苦功夫,以至於他竟抱怨沒有時間來看同行的幻想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