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葬玉
- 起源:遠古
- 代表時期:漢代
- 類型:玉器
葬玉,① 玉衣,② 玉琀,③ 玉握,④ 九竅玉塞,⑤ 玉枕,⑥ 玄璧,⑦ 鑲玉棺,古葬玉的鑑定,
葬玉
葬玉是專用於隨葬的玉器,古人認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斂葬,施覆於人體各部位可以保護屍體,防治腐朽。古人西晉葛洪在《抱朴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這話道出了當時人們使用葬玉的目的。葬玉是指這類專門為保護屍體而製造的隨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竅塞、玉枕、玄璧和鑲玉棺等。
① 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玉押”,一般是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即用金屬絲線將玉片穿掇而成的屍罩,相傳可保存屍身不腐,可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絲縷玉衣、銅縷玉衣。
② 玉琀
玉琀又稱“含玉”、“口琀”、“飯含”,是含於死者口內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蟬、玉蠶、玉魚、玉管等,春秋戰國時玉琀有玉豬、玉狗、玉牛、玉魚等,大約任何較小的玉件多可充當口含。漢代以後大量使用玉蟬做琀,明初墓葬中還見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稱“握玉”,是握於死者手中的葬玉。漢代常見的玉握是豬形即“玉豚”、“玉豬”,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時亦作玉握使用。
④ 九竅玉塞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竅玉塞,“九竅”指的是雙眼、雙耳、鼻孔、嘴、肛門和生殖器,古人認為堵住這“九竅”,可防止人體內精氣外逸而使屍體不朽。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過耳塞、鼻塞和肛門塞,而完整的九竅塞則見於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劉勝的九竅塞包括眼蓋、耳塞、鼻塞各兩件,口塞、肛門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
玉塞源於這樣一種信念:“金玉在九空與,則死人為之不朽”(晉葛洪《抱朴子》)。這同玉衣能使屍體不朽的說法是一致的。我國古代對玉有一種近乎迷信的崇拜,總認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
⑤ 玉枕
顧名思義,是指死者的枕頭。
⑥ 玄璧
玄璧是一種深綠色或青色的玉璧,壁面上一般陰刻兩周紋飾帶,內周為蒲紋或渦紋,外周刻獸首或鳳鳥紋,還見有三周紋飾帶的玄璧。這種玉璧一般成組放置於墓主屍體的前胸和後背,有一定的排列方式,並以織帶相連線,然後又在玉璧表面普遍貼上一層織物,把前胸和後背的玉璧各自編聯在一起。
⑦ 鑲玉棺
較前面的葬玉相對要少,不多見。
古葬玉的鑑定
葬玉,指專為殮屍或保存屍體所用的玉器,而不是指墓中陪葬的玉器。這些玉器有:
1.玉衣用小玉片按等級以金)銀、銅絲聯綴,依死者體型製成玉衣,包裹屍體。這種葬制始於春秋、戰國、盛行於兩漢,多用於君王、貴族。后妃。至魏文帝時明令禁止,其後就絕跡了。至今發現最典型、最完整的是河北滿城出土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金縷玉衣”,每具用兩千多片小王片以金絲聯編而成。這種玉衣舊時也有出土,因不知是玉衣,一些小玉片也在文物市場出現,呈長方形或梯形,四周帶有小孔,大的長約十餘厘米,因不知為何種玉器,遂亂定名為圭或生產工具,這是不對的,要注意。
2。含玉指含於死者口中的玉件。此風商代即有,直至近代還偶有發現。漢魏時常用的含玉是玉蟬,在此前後或用碎玉或其他玉件。以玉蟬而言,往往製作粗糙,玉片略具蟬形,翅體粗粗數刀而已。
3.握玉古墓中死者手恃之王器。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雙手各持玉玻。東漢以後,一般以雙手握玉豚人殮,這種玉豚握玉,至魏晉南北朝不絕。清代學者吳大微,把玉豚誤認為玉虎,是因玉豚製作粗糙,刻線簡單,豬虎難辨,這是要注意的。
4。塞玉 古人俁信以玉件塞死者孔竅能不腐朽。最完整的是“九竅塞”,小山靖王劉勝夫婦墓。當然並非每墓能如此。眼、耳、鼻、口。肛門等塞玉的形狀各有不同,我們遇見時要能識別。
總之,葬玉不同於一般的陪葬玉器,是專為死者特製的,形制、加工似為粗糙,一望即知非是藝術品。